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邂逅梅園(徐月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邂逅梅園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邂逅梅園》中國當代作家徐月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邂逅梅園

從來不喜歡刻意的想念一件事情或是一個人,這是多年的習慣。畢竟任何事情,若被披上刻意的外衣,總是有些牽強

所以那一日,正是人間四月芳菲盡的時節,文友邀約前往伊蘆山同興鎮的梅園時,不由得想起那下一句,莫非梅園梅花始盛開?小小的期待暫且不說,轉念又想,既有前軍探路,我自押着自己的糧草跟進就是。之前從未來過這裡,這個位於伊蘆山風景區的梅園,占地1560畝,據說園內栽植兩萬多株梅花。主要有紅梅美人梅綠鄂梅等。進了梅園,目光四處搜尋,並不見梅花枝頭綻放,深嗅幾口梅園的氣息,之前的梅香,早已被路過的春風拐賣它鄉。瞬間,一絲失落掠過心頭。抬望眼,到是毗鄰而居的,有着20億年歷史的伊蘆山,方顯得如此古樸大氣。看資料介紹說,這個梅園是目前中國最大最美的梅園,既然被定義為最大最美,自然有別於其它梅園。那日天氣晴好,春風和暖。梅園的天空一片湛藍。幾片白雲閒散的鋪展在梅園的上空,既看不到深情,卻也不是漠然,那種隨遇而安的閒散,正好撫慰我那一刻的心境。

梅園小徑並不幽深,由於建園時間不長,處處可見雕琢的痕跡。就是那一株株的梅花,也沒有鐵虬銀枝,旁逸斜出。那些被修剪的梅枝,似有一種浴火重生的疼痛,仿佛正在追憶曾經自由生長的美好時光。只是如今進了梅園,好像被迫守着梅園的規矩。先前的桀驁不馴,早就被人工馴服的蕩然無存。你看如今它們剪着同樣的髮型,哪怕就是它們列隊歡迎遊人的姿勢,也是經過人工訓練的僵硬呆板。偶爾可見梅花樹下的一些野花,倒是野性十足,我行我素的隨風搖擺。就像是局外一樣。哪怕就是園中那株梅王,據說是當年歸隱伊蘆山的伊尹手植紅花三兩株,因為山石汲養困難,雖然歷經3500多年,只才長成4.2米高。儘管枝條挺拔有力,歷盡滄桑而風骨依然,卻因為被移栽進園,所以並不見霸氣十足,也並不見周圍的梅花俯首稱臣。而那株梅後,說是樹齡1300多年,先前的瀟灑飄逸卻也被修剪的齊耳短髮,不見了母儀天下的威嚴端莊,卻似平添幾分幹練。

一陣春風吹來,梅花們皆是非常紳士的搖擺了幾下,算是對於春風撫摸的禮貌,也或許是它們生來乍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儘管毗鄰而居,卻並不知曉彼此的習性,它們守着各自的地盤,試探性的拓展自己的空間,一切都是那樣的謹小慎微。短暫的梅園之行,來去匆匆。

歸來兩日,心裡並無漣漪。卻因為同去的作家陳玉霞分享的梅園現場抓取的幾張圖片,讓我思緒翻飛而情感糾結。一張是與梅園深處,被修剪後的梅花的枝丫間,一朵梅花表情凝重的呆望遠方,那弦外之音,像是追憶曾經?又像是尋找那些結伴枝頭的姐妹們,自己一夢醒來,它們如今去了哪裡?一絲悲憫與憐惜油然而生。另一張圖片,是那寥落的枝幹上,竟然有一顆青梅呆立枝丫,那種懵懂與青澀,透出幾分頑皮與可愛,讓我欣然愉悅。

如果說,前一張圖片,讓我讀出了那份淡淡的鄉愁,那麼這後一張圖片,卻讓我如此釋然與慰藉。所謂故鄉遠別便是他鄉,而他鄉久居便又是故鄉。這樣想來,思緒便撒腿而歡,再三拽不住。畢竟看到梅花,喜歡碼字的人們,總是繞不開一個愛梅如痴的詩人—李清照。記憶中的一首《殢人嬌.後亭梅花開有感》:玉瘦香濃,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樓楚館,坐間水遠。清晝永,憑欄翠簾低卷。座上客來,尊前酒滿,歌聲共水流雲斷。南枝可插,更須頻剪,莫待西樓,數聲羌管。這首詞是李清照在當年戰亂,國破滄桑而被迫背井離鄉,從山東青州舉家南下江寧,應該是她丈夫趙明誠依然健在的時候寫的梅花詞。所以詞里並不見她時常表現的刻骨淒涼和寂寥孤獨。只是有點錯過梅花相遇晚的遺憾。而這一點,又恰好貼合我們邂逅梅園而不見梅花聚歡枝頭。所以搬來權作是這篇文章收尾之用。只是那枝丫間的那顆青梅讓我時時牽掛,並那一朵獨自綻放的梅花,它那若有所思的凝重,像似在邀約,又像似在期待。但願來年,期待在恰好的時間,來一場恰好的遇見。如此,便不枉了這次匆匆的邂逅。

[1]

作者簡介

徐月祥,男,60年代出生,江蘇連雲港市人。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