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遇見(李宛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遇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遇見》中國當代作家李宛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遇見

有一種遇見,如清水滌心,將相逢的喜悅,定格在時光的門檻。她說,在那本彩印的活動相冊,慎重而滿懷歡喜地印下這句話。

瑞紅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

這是個清秀的女孩子,眉宇間洋溢着喜氣,說話時微微有動作配合,很認真,充滿對回應的期待。 雖然初次相逢,但這種遇見,卻像久別重逢。那種迫切的傾訴欲,希望得到理解的渴求感,我們熱烈交談,每每引起共鳴。這間圖書室久聞其名,果然一派疏朗天真,原木色的幾排大桌椅,與透過長長落地玻璃窗的溫煦冬陽相得益彰,坐在這裡只願終老其間。人追求的其實不多,舒適溫暖足矣,然而這樣的地方實在不多。午間的圖書室很安靜,幾個女人喝着茶,好像有說不完的話。翻看着眼前的冊子,滿滿是各種各樣的青年讀書活動,有街頭誦讀,有配樂朗誦,一群年輕人朝氣蓬勃,極具感染力。不由感嘆這個女孩子的用心和努力,能把這份兼職工作做得風生水起,每個活動的策劃都不易,可圈可點。

瑞紅是我一個好友的好友,很早就知道她的存在,只是沒想到,她會以這樣的方式出現在我面前。我不知道世界之小,彼此間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也許就是這些絲絲縷縷,將今天的我們從數百里之外吸引到一起,註定有一場相遇。從猶豫到投入,從壓力到熱愛,她講她的安暢讀書會時滿眼星光,她講這份工作的不易也不時流露出困惑。仿佛我這個大姐能給她答案,給她支持,你能觸摸到她的無力和堅強。

在去年的採風活動中,我也遇到過一位老大哥,一樣的工作經歷,相似的愛好,第一次採訪的青澀,幾乎要被大哥誠懇認真的態度淹沒,感覺要把心窩子掏給你,在一群老作家中沒來由地認為你可以詮釋他,理解他。事實上,我最後寫的文章也深受他認可,說,你怎麼能知道這麼多?其實我並不知道,但人與人,有時候不需要太多的語言,那歲月的風雨在眼角眉梢都是痕跡,將信任和通達和盤托出,讓你讀懂他的內心。可惜的是,這篇文章最終沒有發表,也許因為篇幅的限制,也許因為矜矜業業、甘於奉獻犧牲的老故事太過老套,引不起二十一世紀讀者們的興趣。這成為我心中的一個遺憾,我依然認為,老黃牛似的工作精神不應該成為歷史,而能在恪盡職守的同時,保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並能斬獲成績的屈指可數。這是老大哥的可貴之處,就如他的書法,楷書渾厚端莊,行書酣暢淋漓。此行無意間聽到了他女兒的消息,以至於我堅持一定要見見這個孩子。有那樣一個父親,想來孩子也不會平庸。果然,聽到滿耳都是讚揚。

瓊慧懂事勤快,殷勤地為我們沏茶添水,瑞紅一再追問我讀什麼書,我還未開口,她已經將自己讀過的書如數家珍了。我很驚訝這個年代還有年輕人喜歡讀《毛選》,她談到的從《白鹿原》到《毛選》的讀書經驗更是有趣。開卷有益,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不過一時之間,我卻回答不出她這個問題。讀書做計劃的時候很少,什麼書能打動自己就讀什麼,文字功底大都是來自兒時、青少年時期的古典文學基礎。這些年隨年齡增長,讀現代文學多起來。做計劃去讀的書很多要硬着頭皮勉強自己,實在不爽,往往事倍功半,或半途而廢。

雖然是自己的一點小感悟,但瑞紅眼波流轉,神情專注,聽得若有所思,我知道,她在思考。文學、歷史、經濟、政治最終盤根錯節,息息相關,而人不得十全,總有此強彼弱,填鴨式的學習,莫若跟從自我的內心。近些年各類讀書會的興起,是人們從追求物質享受轉向高品質精神生活的象徵,是隨風潛入夜的春風春雨,應該由衷地點讚。瑞紅做的這項工作很有意義,但要入腦入心,還得摒除各類外來任務影響的干擾,不能形式至上。在座杜大姐也是喜文之人,發表的很多高見我也深以為然,午間的陽光很溫柔,茶水很清香,幾個人火花四濺的討論頗為投契。

茶喝了一杯又一杯,卻沒有結束話題的意思,因為還要啟程,我們不舍地結束了午間茶話會。瓊慧將我們送到樓下,瑞紅將我們送到酒店,久久未將車頭轉去。她的困惑,她的認真也在我心頭留下深深痕跡,做一件事容易,堅持下來難。這也是我們的共同之處吧。不管別人有什麼樣的評價,你的努力總能最終得到回報,有益於社團社會,有益於我們自己,就是最好的理由。

也許相逢就是一種緣,也許這樣的遇見是一種更深的緣,如清水滌心,如春風拂面。每個生命都像一顆星星,巡軌而行,在冥冥中偶或交匯,迸放出燦爛的光芒,在時光的長河中留下華彩印痕。原來還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同你一樣,愛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夢想,在螢火一樣的光芒中砥礪前行,不為旁騖,我們何妨相互勉勵,讓這遇見成為點染星空的美麗瓔珞,從此欣喜,彼此並不孤單……[1]

作者簡介

李宛瓊,1971年生,山西省交城縣人,現在太原工作,山西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