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通背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通背拳
出生 清末
中國河北省
國籍 中國
別名 通臂拳
知名於 2014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Ⅵ-73

通臂拳(通背拳)中國北方拳術之一,強調以猿背或猿臂取勢,故又稱「通背猿猴」、「白猿通背」。通背拳在漢族傳統武術中源遠流長,流傳十分廣泛。通背拳側重實用,不講究套路而講求招法。通背拳與一般拳法比較,拳或掌的手形較豐富,通背拳主要有單晃掌、撩陰掌、雙蓋掌、引手掌、拍掌等。通背拳練腕主要就是練抖腕、搖腕兩個,通過這兩個把手腕搖活,抖出勁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背拳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

2014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種傳統體育。

2019年11月12日,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通背拳)保護單位名單。 [1]


目錄 歷史發展 技術特點 主要流派 代表人物
1.猿仙通背拳
2.祁家通背拳


歷史發展

通背拳在漢族傳統武術中源遠流長,流傳十分廣泛。關於通背拳的起源,傳說不一。有人說是戰國時代孫臏所傳,顯然很牽強。傳說中在戰國時期的「鬼谷先師」傳道雲蒙山中:仿諸猿之棲息、獵食、爭鬥、求生之法取其精華而成。始稱為通臂,以通臂猿形為主,仿其形而練,旨在加長臂力,擊法單操居多。為一種練法。歷經千載,先人去粗取精,取長補短,至清末浙江祁信,始創通臂拳門稱祁家門(江湖稱為老祁派)。其子祁太昌采各家之長,將流散在民間的通臂單手、單操、擊法、練法柔化合一,繼承發展了老祁派通臂拳,形成了一種以柔為主,剛柔相濟,以背力為法,放長擊遠先發制人,特殊練法的拳法;通背拳術(江湖稱少祁派)。因練法,擊法獨特,變化靈活快捷,以摔、拍、穿、劈、鑽五掌為主,又附會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法,因此又稱為「五行通背拳」五行通背拳完全脫離了原通臂猿形的仿形模式,採用人體科學合理的鍛煉法則,力發腰背力達掌尖,全身上下、內外貫通、剛柔相濟,正確運用心法、身法、氣力,使之成為武林中特殊練法的拳種,有別於「少林」、「武當」。[2]

技術特點

以「兩臂相通」的通臂勁而著稱。 要求臂由松肩發出,通過裹肘,以成通臂之勢。另外,前手尖、前腳尖、鼻子尖,必須對正在一條豎直線上,即所謂的「三尖正」。拳譜中對於勁法的要求有20個字「冷彈脆快硬,沉長活柔巧,重猛輕靈抖,涵虛粘連隨」。在單操手中,要求達到各種功力,特別是以「抖翎勁」為中拳、拍掌等主要招法的勁勢。因此,「冷脆」既是祁家通背拳的主要勁法,又是其技擊的風格特點。 通臂拳強調技擊,講究手眼身法步。初學先操「吊袋」一式,再輔以各項基本功,如「活臂法」|「活腰法」、「活胯法」、「活膝法」等等,後從「圈手」、「撣手」、「斬手」逐步開始單操手的練習,前輩雲「入門先習圈撣斬」。 手法有108種單操方法,分別從勢法、勁法、用法三個方面訓練每一單式,學人必須在熟練掌握勢法之後,老師才酌情為其講解勁法和用法,以成初級技擊。再經連手的訓練,達到比武動手的水平。 眼法是輔助手法進攻的必要方法,在單操手和連手中有專門的訓練要求,同時眼法在手法與身法的銜接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祁家通臂拳中很多手法的使用秘訣是「一看對方就倒了」,故不可不詳察。 身法是勁法的基礎,沒有身法的發招,即便有力量也是「本力」而非「功力」,在群戰中以一敵眾容易造成力不從心或體力透支。單操手中的勁法訓練,實際就是身法路線的強化,連手中由於招法之間的聯繫,一方面依靠身法的自然過渡,另一方面加大了身法的作用。[3]

主要流派

近代流傳於北京天津一帶的通背拳,是清末浙江人祁信所傳,亦稱「老祁派」。祁傳其子,其子又改「通背猿猴」為「六合通背」,後世也稱此派為「少祁派」。「二十四式通臂」和「兩翼通臂」流傳於滄縣、天津一帶。兩者的技法、勁力、內容均相似,一般又兼習通備劈掛拳。由於此兩拳派的勁力、身法受劈掛拳影響較深,故有人將劈掛拳列為通背的一支,其實,劈掛拳應屬另一系的拳種。少林通背拳系由通背拳和少林拳所組成,已失去通背拳的特點。五行通背拳傳說由清末一韓姓道士所傳,分金門、木門、水門、火門、土門五個階段逐步練習,土門是最高階段。

河北的通背拳較普遍流行於東部。滄州一帶有金絲合葉通背,大清河流域是五行通背,京南京東則是五猴、自猿通背。近知五行、五猴、白猿通背實為一個流派,名稱不同而內容大同小異,滄州通背為一游僧傳留,五行或五猴通背是清代山東祁雲父子所傳五猴通背既屬長拳類型,又有象形拳特徵。

猿仙通背拳

據史料考證:猿仙通背拳為北宋年間焦作修武縣境內的淨影寺和尚所創。據紹興四年(一一三四)初版,咸豐六年重版的「少林寺拳棍刀槍譜」書中記載,本拳重要招式清晰可見.宋時,淨影寺和眾多、香火旺盛,和尚收留貧苦子弟學文習武,「猿拳」傳入晉東豫北南太行山一帶民間,至今此地區習練此拳者甚重,廣達兩省五縣,可為佐證,到了南宋年間,寺院禪師相互調換,時值少林寺方興未艾,「猿拳」遂傳入少林寺,精習武功的少林寺和尚對「猿拳」深感玄義,遂與大悲拳齊名定為秘傳拳種,不再外傳,民間習此拳者也封閉嚴謹。至清代,民間武學流傳廣泛,「猿拳」由官宦弟子敢廢、武備傳於郭萬清張文魁等十傑士。清咸豐年間,許門三世傳人許萬懷傳外甥(焦作雙廟村人)郭再汾武功超群,又得遇淨影寺和尚交往,溶少林拳精華於「猿拳」之中,如虎添翼,進京殿試得中「武舉」名份,受皇封「武德騎尉」官職,其有子三人:定山、定中、定宇均系清末「武癢生」有碑可考。此為「猿拳」興盛時期。代表人物有:許桂林許桂芝郭敬孝馬福元等。許桂林傳子安吉,聲名遠播,地域廣達兩省五縣,百餘村莊,僅博愛縣就達二八個村落之多,成名者達十一人,個個廣設拳場傳播「猿拳」,至今各有傳人。安吉傳子樂敏,樂敏師盡得家傳,武德高尚,武技超群,傳徒二零零人有餘,桃李滿天下,一九九一年壽終,享年九十歲,人稱武壽星,為「猿拳」第九世傳人。另有許傳高,靳福澤,路燈朝,孔傳新,等均為第九世傳人的佼佼者。

祁家通背拳

近代通背大師祁信祖師傳徒弟陳慶,陳慶又傳王占春、張策,張策又傳馬熙春。祁信祖師在原來的基礎上又有所突破和創新,形成自己的風格,使之更為完善。清末臂聖張策即為祁派通背拳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張策,京東馬神廟人,生於1866年,故於1934年。張策大師在通背拳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可稱功夫獨到,張大師練過各種拳術,而獨尊通背,1934年張公被聘為南京國考副總裁長,清末民初在華北東北九省沒有對手。張公拳法剛柔相濟,精妙絕倫,既有老祁派之剛猛,舒展,大開大合之威猛,又有少祁派之緊湊、柔滑、小巧融太極於其中,創一家之絕技,世稱之為太極通背、五行通背者即此也,楊書洪先生稱之為祁派者,即尊老師馬熙春先生之論而稱之,其中包括太極通背、五行通背,並不矛盾也,皆一家也。[4]


代表人物

張策,字秀林,直隸香河馬神廟村人,生於公曆1866年,故於1934年。張公幼承家學,聞名桑梓。後至京師又學過內外各家拳術,後拜祁派通背拳名家祁信弟子陳慶學習通背拳,陳慶故後從師兄王占春習藝9載,藝臻大成,在清末民初華北東北一帶數十年沒有對手。在1934年南京國術大考,被中央國術館聘為副總裁判長。張公在通背拳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世稱之為臂聖。張公吸吶各家武術精華,對通背拳的改進提高起到了空前絕後的作用,獨成一家。張公門人弟子遍及神州各地,多有成名成家者,其中最優秀者當屬馬熙春。馬熙春,生於1901年,故於1971年,漢族,河北安次縣人。自幼喜好武術,學過少林、八卦等拳種,尤其擅長通背拳。先後投訪老師19位,名家9位。 楊書洪,北京人,生於1944年5月。自幼酷愛武術,11歲練武術基本功,14歲練中國式摔跤,16歲拜蔣廷信為師練少林拳硬氣功,18歲拜楊茂盛為師練查拳及器械,19歲拜劉洪仲為師練綿粘拳,20歲拜通背拳名家馬熙春為師練通背拳。楊書洪先生尊師重道,練藝刻苦,精益求精,幾十年如一日,形成自己風格特點。楊書洪博採眾家之長,摒棄門派之見,對技擊上的各種絕技絕活視如珍寶,苦練勤修,所以技術全面。

祁信(第一代) 陳慶(第二代) 王占春(第三代) 劉月亭(第四代) 楊桂林(第五代) 季玉林(第六代)。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季玉林先生所培養的祁家通背拳第七代傳人中,桃李疊出,湧現出如:張志誠解用墅趙春發王大鳴周占山馬曉松等一批擅於技擊的傳統武術人才。[5] 第八代如康全友劉利群鄭凱唐寶傑李斌馬健鄭建國仲福憲張鵬董長增等,亦不辱師門,成長迅速,有些還步入回饋社會的行列,投身於傳統武術教育事業中。

視頻

參考文獻

  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2/03/content_9286.htm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四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中國政府網, 2014-12-03
  2. 五行通背拳練法、用法,360doc個人圖書館, 2017-11-22
  3. 通背拳二十四式的拳術風格和技法特點,百度學術, 2017
  4. 祁家通背拳基本功手法和步法和腿法,古武網, 2016-11-241
  5. 祁家通背拳第七代傑出代表人—單長文,鋼都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