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黃承伯·君來別我向番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送黃承伯·君來別我向番陽》是北宋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李覯的作品之一。
李覯家世寒微,自稱"南城小民"。自幼聰穎好學。5歲知聲律、習字書,10歲通詩文,20歲以後文章漸享盛名,但科舉一再受挫,仕途渺茫。從此退居家中,奉養老母,潛心著述。於慶曆三年(1043)創辦「盱江書院」。同年受郡守之請主學事,課業授徒,慕名求學者常有數百人。
「為盱江一時儒宗」,人稱「盱江先生」。曾鞏和任過御史要職的鄧潤甫等,都是他的高徒。王安石與他也有交往,其《答王景山書》一文中就提到過自己曾採納過李覯的意見,而鄧潤甫更是積極參與了王安石變法。范仲淹於皇祐元年(1049)上書,稱李覯「講論六經,辯博明達,釋然見聖人之旨;著書立言,有孟軻、揚雄之風」。後經范仲淹、余靖等人多次舉薦,乃授為太學助教[1],歷任太學說書、海門(今江蘇海門)主簿、太學直講等職。嘉祐四年(1059)權同管勾太學,以遷葬祖母,請假回鄉,八月病逝於家,享年51歲,葬於鳳凰山麓。
“ |
君來別我向番陽,時節初春曉尚霜。 茶褐園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梅香。 此行硯席多知已,是處樓台可舉觴。 只恐詔書非久下,槐花又在眼前黃。 |
” |
— [北宋]李覯 |
著作
李覯不僅是一位思想家,還是一位著作家。一生著述宏富,生前自編《退居類稿》12卷,《皇祐續稿》8卷。其門生鄧潤甫為其輯有《後集》6卷。現存有《直講李先生文集》(又稱《盱江先生全集》)37卷。1981年,中華書局整理、校點出版了《李覯集》[2],全集共37萬字。
後世人對李覯益加仰重。宋高宗紹興年間,南城建十賢樓、四賢堂,李覯與陳彭年等共祀,並於郡學大成殿繪李覯像以風后學。理宗寶祐二年(1254年),立興文堂以祀之。明成化元年(1465年),建昌新建李泰伯祠堂;成化八年,特旨准左贊狀重修李覯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覯的哲學思想被列為重要研究項目。
視頻
送黃承伯·君來別我向番陽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太學助教介紹,詞典網
- ↑ 中華書局編審王國軒逝世,曾任人民大學《國際儒藏》總編纂,騰訊網,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