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送張秀才謁高中丞

《送張秀才謁高中丞》為李白詩作。本詩作於公元757年(至德二載),根據詩前小序的意思,此詩應是作於潯陽獄中,意托張秀才求情於高適。詩中以古喻今,古對張良大力推崇,今對高適讚譽有加。

《送張秀才謁高中丞》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這首《送張秀才謁高中丞》作於公元757年(至德二載),根據詩前小序的意思,此詩應是作於潯陽獄中。張秀才有求情的初衷。李白這首詩談古論今,古對張良大力推崇,今對高適讚譽有加。詩中應含有求高適幫忙之意,不過高適是否幫助了李白不得而知。據研究,李白最後是因宣慰大使崔渙及御史中丞宋若思為之昭雪才出獄的。不久,還是被流放了。不過相對於韋子春等人的被杖殺,還是說明有人在保護李白。

目錄

作品信息

【名稱】《送張秀才謁高中丞》[1]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送張秀才謁高中丞》(並序)

余時系潯陽獄中,正讀《留侯傳》。秀才張孟熊蘊滅胡之策,將之廣陵,謁高中丞。余嘉子房之風,感激於斯人,因作是詩送之。

秦帝淪玉鏡,留侯降氛氳。

感激黃石老,經過滄海君。

壯士揮金槌,報仇六國聞。

智勇冠終古,蕭陳難與群。

兩龍爭鬥時,天地動風雲。

酒酣舞長劍,倉卒解漢紛。

宇宙初倒懸,鴻溝勢將分。

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

胡月入紫微,三光亂天文。

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

采爾幕中畫,戡難光殊勛。

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

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

作品譯文

秦始皇淪喪了清明之道,留侯張良挺身而出降魔除妖。

感激黃石老人這位飽經滄海的君子培養張良了。

張良雇壯士揮金槌擊殺秦始皇,為民報仇的美名傳遍六國。

張良智勇冠絕萬古,蕭何與陳平也難以匹敵。

劉邦與項羽兩龍爭鬥的時候,天地涌動戰爭風雲。

張良指使樊儈在鴻門宴酒酣時舞長劍保護了劉邦,倉卒之間解除了劉邦的生命危機。

宇宙這才開始倒轉,鴻溝劃界開始將形勢逆轉。

張良英才謀略天下奇絕,黃石老人的美名也傳遍人間。

叛逆安祿山驚擾皇上,三色逆光擾亂天文星象。

高適公鎮守淮海,談笑之間就掃除了永王之亂的妖氛。

皇上採納你的謀略策劃,很快克除大難,你的功勳卓著。

我倒並無冤屈的感覺,玉石俱焚是常常發生的事情。

我在事情發展的關鍵時刻有什麼要表達的呢?也許淚水的流淌說明一切。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2]。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3]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

視頻

「最」低調的大詩人:一首詩擊敗李白杜甫

古代最「狂」詩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