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少師楊公歸建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送少師楊公歸建安》是一首古詩,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自古以來,詩歌就伴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從未中斷。從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問世到現在已經三千年了[1]。
“ |
富貴還故鄉,古今所欣快。 安知明達人,志出富貴外。 立身天地間,所重孝與忠。 君親與天等,敬事道實同。 楊公南閩英,天稟挺卓特。 胸中書五車,筆下雲五色。 三十登金門,射策奮高鶱。 天興聖明主,躬被汪濊恩。 清密侍丹扆,煇煌裁紫詔。 玉署兼青坊,高步儒林表。 龍輿戒巡省,峨冠扈屬車。 平戎萬里道,櫜鞬行秘書。 黽勉三紀餘,服事四朝聖。 孤卿百僚上,高年備鴻慶。 思以上益君,思以下益民。 小心效臣職,亹亹攄恭勤。 恭勤副深注,聲譽聞遐裔。 蒼松老益堅,皓首心愈厲。 國事靡遑暇,親恩詎能遺。 卅年別丘壟,寢食勞懷思。 不見白鶴峰,飛雲恆在望。 手植壟頭柏,應過十圍壯。 豈惟羹牆覿,夜夜夢旋歸。 水木有源本,誰能不歔欷。 仰荷明主仁,洞鑒中迫切。 璽書賜展省,龍光昭日月。 陽和二月中,御柳初含金。 凝冰泮九河,好鳥繁春音。 驪駒發都門,官僚皆祖餞。 渡濟遂踰淮,載馳駛於箭。 暄風芍藥時,候者集龍津。 矯首睇桑梓,含情兼戚忻。 追遠致禋祀,懷舊訪親愛。 歲久多凋亡,相知幾人在。 言歸席未暖,豈不耽家居。 恭承玉旨重,尚敢淹躊躇。 廟謨待公陳,袞闕待公補。 丈夫君臣義,無為倦衰暮。 炎光變素顥,涼露下青蕪。 預買中山醪,迓公東城隅。 |
” |
— [明代]楊士奇 |
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與意象
詩韻猶畫韻,無韻之畫自古不得品位,同樣的,無韻之詩則更是為世人所不屑。此中之「韻」就是詩與畫的靈魂,無之則詩畫無以留存。而「韻」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即是詩詞的意境。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體道」的境界。「道」,不知其名,也不可名,甚至也不能用語言給予確切的表達和解釋,但它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它先天地生,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它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正是道家這種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的思維特點,啟發了後世的文學家、藝術家,去追求一種深遠杳冥的、飄渺恍惚的、不可以用語言窮盡而又能表現一種高遠意旨的藝術境界。詩人、藝術家藉助比喻、象徵、暗示等種種藝術手法,在作品中留下許多的空白和斷裂,通過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啟發讀者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體味、想象、填補這些空白,去獲取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審美享受。這正是文學作品中意境的魅力。可見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種人生哲學。到了魏晉六朝時期,劉勰把哲學的命題轉為文學理論命題,「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意境是中國古代詩論獨創的一個重要的審美範疇,離開意境理論,就無法對中國古代詩歌美學發展史上,許多概念的產生、發展、深化、界定做出歷史與邏輯的闡釋。可以這樣說意境理論是理解古代詩歌甚至整個中國藝術美學的網上紐結,對此問題的深入探討,必將會使我們對中國古代詩歌藝術豐富的內涵,有進一步的體會,同時也能使我們對於詩人微妙深奧的詩心,有一個準確的把握[2]。
參考文獻
- ↑ 《詩經》305首,你至少要會背這23首巔峰之作收藏!,搜狐,2023-04-20
- ↑ 古代詩歌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走近教育,2019-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