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儲邕之武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送儲邕之武昌》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送儲邕之武昌》是詩人李白的五言排律。[1]

此詩當是李白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作於巴陵(今湖南嶽陽)附近。詹鍈《李白詩文系年》云:此詩於上元元年春,李白游巴陵所作。

這首詩的前四句,主要是說因送朋友而引起對武昌的懷念,中間四句是寫與儲邕的惜別之情,末後四句是送別時的祝托話。此詩全幅結體飄逸秀麗,自然渾成,情趣盎然。此詩以古風起法運作排律,自然流暢地表現了詩人對武昌的懷念和對儲邕的留戀,表達出李白待人至誠,朋友之間的深切情意。

作品原文

《送儲邕之武昌》[2]

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

春風三十度,空憶武昌城。

送爾難為別,銜杯惜未傾。

湖連張樂地,山逐泛舟行。

諾為楚人重,詩傳謝朓清。

滄浪吾有曲,寄入棹歌聲。

白話譯文

黃鶴樓西天的月亮,長江萬里的流水,那就是我的心,我的情!

春風三十多次去了又來,這些年裡我徒然懷念着武昌城。

現在來送你,分別實難,舉起酒杯不忍一下子喝空。

山崖追逐着流蕩的行舟,湖水連着黃帝置樂的洞庭。

作為楚人,你最重視自己的諾言,你的詩也如謝朓一樣清麗。

我也有一曲《滄浪歌》,一邊行船,一邊吟唱。

詞句注釋

⑴儲邕(yōng):李白友人。武昌:唐屬江南西道鄂州,即今湖北省鄂城縣。

⑵黃鶴:即今武漢市武昌蛇山之黃鶴樓。《潛確居類書》:」黃鶴山,在武昌府城西南,俗呼蛇山,一名黃鵠山。昔仙人王子安騎黃鶴憩此,地誌云:黃鶴山蛇行而西,吸於江,其首隆然,黃鶴樓枕焉。其下即黃鶴磯。「西:一作」高「。

⑶張樂:奏樂。《莊子·天運》:「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謝朓《新亭渚別范零陵雲》:「洞庭張樂地,瀟湘帝於游。」

⑷諾(nuò)為楚人重:司馬遷《史記·季布列傳》:「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⑸詩傳謝朓(tiǎo)清:謂謝朓詩以清麗著名。《南齊書》:」謝朓善草隸,長五言詩,沈約常云:『二百年來,無此詩也。』「

⑹滄浪吾有曲:滄浪即《滄浪歌》。《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又見《楚辭·漁父》。此言自己高潔其志,不與世同流合污。

⑺棹歌:行船時所唱之歌。張衡西京賦》:「齊栧女,縱棹歌。」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送別友人的詩。詩中首句「黃鶴西樓月」,寫得江天一色,風清月朗。次句「長江萬里情」則用來襯托詩人送儲邕之情,手法含蓄,耐人尋味。李白對朋友的感情是十分誠摯的。他曾在《贈汪倫》中用「水深千尺」來襯托情誼的深厚。

「春風三十度,空憶武昌城」,寫得時光流轉,故地縈懷。武昌是儲邕曾游之地,卻已有三十年的暌違。李白夜深懷友不眠,從西窗望見:黃鶴樓的月色,武昌城的煙樹,便想起三十年前和儲邕交遊的情景,故說「春風三十度,空憶武昌城」,將儲邕欲往重遊的激情,巧妙地表達了出來。

「送爾難為別,銜杯惜未傾」,描繪出一幅友人儲邕離別詩人到武昌的傷感惜別景致。「難為別」,意寓以離別為難。「惜未傾」,意寓惜別情深,頻頻勸酒,以不忍舉起酒杯一下子喝空為惜。

「湖連張樂地,山逐泛舟行。」黃帝曾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所以謝朓詩云:「洞庭張樂地。」舟行處會途經多座山,好像眾山在追逐行舟一般。因此,儲邕前往武昌,途經「張樂地」,也是說其所途經的地方。

「諾為楚人重,詩傳謝朓清」,借用楚人重諾言、詩如謝朓般清麗來寄寓詩人送別時的祝托話。楚人語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所以曹丘生揚季布之名於天下。謝朓字玄暉,有美名,昔日曾經游楚賦詩,至今傳頌謝朓的詩極為清麗。可見李白與友人儲邕之間情意的深切。

「滄浪吾有曲,寄入棹歌聲」,借用《滄浪歌》典故,來寄寓出詩人不忘武昌之情,言自己高潔其志,不與世同流合污,充分表現了李白待人至誠之意。正如《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此詩的前四句,主要是說因送朋友而引起對武昌的懷念,中間四句是寫與儲邕的惜別之情,末後四句是送別時的祝托話。此詩全幅結體飄逸秀麗,自然渾成,情趣盎然。以古風起法運作排律,表現了詩人對武昌的懷念和對儲邕的留戀。

名家點評

《唐詩直解》:起四語韻勝,不比自佳。後亦流動,行雲流水,飄然不群。

《唐詩訓解》:起語雄健,亦復自然,景物收入筆端如矢口唱出。

《匯編唐詩十集》:唐云:此詩音韻鏗鏘,儷偶參錯,排律之變體,同時惟孟襄陽有然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逸度逸才,鏗然合節。

唐詩評選》:供奉體本非勝場,乃此一篇又一空萬占,要唯胸中無排律名目也。衝口雲煙,無端縈繞。

《唐詩別裁》:以古風起法運作長律,太白天才,不拘繩墨乃爾!

唐宋詩醇》:健筆凌空,如列子御風而行,冷然善也。

李太白詩醇》:嚴云:起兩句一字非類,而錯揉成對,最新,不獨情境之佳。

作者簡介

李白[3](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康震:大詩人李白的氣韻與風采

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