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連池市新發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連池市新發鄉位於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區南部,鄉政府駐地新發村,距市中心9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26°12,北緯48°27,鄉境東鄰花園農場,南與北安市交界,西與華山農場接壤,北至市區。土地總面積124.8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28個自然屯,4916戶,16654口人,總耕地面積122565畝,人均耕地面積7.3畝。農業人口15382人,勞動力7864人,農村剩餘勞動力2650人。2005年實現農業生產總值3340元,畜牧產值870萬元,奶牛存欄822頭,肉牛存欄1690頭,山綿羊4800隻。新發鄉的各項工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市委三個「三分之一」戰略,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努力構建了農村經濟發展新格局。此外還有黑龍江省依安縣新發鄉[1]

中文名: 新發鄉

外文名: New countryside

位 置: 黑龍江五大連池市新發鄉

距市中心: 距市中心9公里

經濟發展

五大連池市新發鄉位於五大連池市區南6公里處,轄區總面積1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2萬畝,新發鄉所轄10個行政村,28個自然屯,人口1.66萬人。鶴嫩公路貫穿全境,草原、林木、水利等資源豐富,2006年預計實現總收入6800萬元,人均純收入3280元。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喜人。擁有了省級柞蠶生產基地。新發鄉柞蠶放養達到135把剪,年生產蠶繭40萬公斤,年可增收240萬元。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不斷發展壯大。種植面積0.43萬畝,年可增收400萬元。實施了高油、高蛋白大豆推廣工程,良種普及率98%以上。形成了奶牛、肉牛、山錦羊等專業化養殖和狐、貉特色養殖項目。建立了北京市家政、保安、天津富士達摩托車、自行車有限公司等七個勞務基地。全鄉勞轉人員5600人,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員3800人,人均增收1300元,勞務經濟收入和圍城經濟收入占全鄉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實施了能源沼氣項目、扶貧開發、農機合作社等一批重點項目,有利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提高。新發鄉和民村是黑河市級新農村試點村。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要求,確立了無公害蔬菜生產和畜牧業為主導經濟產業,修建了11公里的通村道路、維修300平方米村辦公室,自來水、畜牧站、衛生所等與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聯繫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得到了改善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被評為省級「普九」先進鄉。公共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合作醫療全面鋪開。計劃生育被評為國家級計生先進鄉。有線電視入戶率70%以上。開展了平安新發創建活動,形成了安全穩定和諧的社會政治環境。

新農村建設

2008年和民村被確定為黑河市級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要求,確立了無公害蔬菜生產和畜牧業勞務經濟為主導產業,2008年引導村民種植無公害蔬菜0.43萬畝,可增收400萬元,2008年勞務輸出和搞圍城經濟的1580人,創產值720萬元,2008年村民發展畜牧業養殖牛、羊等項目,創產值200餘萬元,人均收入又創新高達3850元。在市鄉政府的指導下,動員廣大村民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2008年修了11公裏白色路面,完成綠化任務3600棵,翻修了村辦公室,建立了「四室一院」,安裝了體育健身器材,各項任務達到預期目標。

地方特產

永和村位於五大連池市新發鄉南部6公里處,總面積39820畝,海拔300-350米,無霜期100—105天,年降雨量400—460毫米,占全年的68%左右。全村831戶2936人,耕地面積19394畝。五市新發鄉永和村的蠶業經濟已經成為永和村經濟支柱型產業。1998年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蠶業產業化基地,1999年被列為省綠色食品發展基地,2005年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為柞蠶養殖生產基地標準化示範區,全村柞蠶生產的各項指標均名列全省前茅。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五大連池市新發鄉永和村擁有豐富的柞樹資源,為鼓勵農民發展,提高農民的養殖積極性,鄉政府出台多項優惠政策,從資金到技術都給蠶農大力扶持。全村放養柞蠶從原來的幾把剪髮展到現在的135把剪,現全村從事養蠶人數達800多人,蠶繭產量可達17萬公斤,產值163萬元,村民平均增收6000餘元。

新發鄉

針對以往蠶繭集中下山造成積壓,引起繭價下跌影響蠶農收入的實際情況,鄉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投資小、見效快、蠶農易懂的制種技術,推廣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指導蠶農合理調整了種繭出窖時間。按照場地分布情況分早、中、晚三個批次出窖,使蠶繭分批下山,分批銷售,有力地控制了蠶繭的價格,保障了蠶農收益。2005年蠶繭平均價格達到每公斤9.6元,同比增長20%,創歷史最高。養蠶實現萬元收入的農戶有275戶,其中年養蠶收入達3萬元以上的大戶有7戶。積極引導農民走特色路、打綠色牌,發展蠶業經濟,使蠶業經濟迅速發展。通過引進優質蠶種和推廣新技術,使柞蠶平均單產由原來的800公斤,提高到現在的1300公斤,比同期增長了62.5%。其中最高單產達到2297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全年蠶繭總產量達78萬公斤,總產值近750萬元,分別比同期增加了50%、87%。永和村柞蠶資源品質優良。蠶繭解舒率和出絲率高,生絲光澤好,拉力強,易染色。因為蠶繭質量好,產品遠銷北京、遼寧、山東等地,並且市場行情看好,成為農民增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產業之—。罕見佳米 上乘佳品:小米含有多種維生素、蛋白質、脂肪、糖類及鈣、磷、鐵等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同時又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中醫學認為,小米性味甘咸涼,入脾胃;老年人吃後強腎壯腰。所以小米被人們興譽為美食良藥。小粒黃原是北大荒的特產,當時叫黃沙谷,六、七十年代曾是全國人民的主要食糧,雖然品質極佳,但因產量低,已被各地陸續淘汰,到現在唯有新發鄉有之。礦泉之鄉的土質,孕育了小粒黃獨特的米質,富含十幾種微量元素。此米色澤金黃、飯香濃郁、營養豐富,是老人、兒童、產婦的營養佳品。原料栽培過程中嚴格按照A級綠色食品栽培技術,且附近40公里無工廠,保證了原料的天然營養,加工過程中沒有任何添加劑。

致富能人

矯德剛:是五大連池市新發鄉永和村的一名村會計,他以養蠶為業,在多年的生產實踐中,刻苦鑽研,努力探索,不斷應用新技術,幫助村民養蠶致富,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農民養蠶技術員。矯德剛在實踐中努力探索科學養蠶技術,敢於創新,得到了廣大農民的認可,提起養蠶,矯德剛確有獨到的見解,在生產實踐中他牢牢把握生產中的關鍵環節。首先,合理規劃蠶場。有計劃對蠶場輪伐管理逐年實現蠶場園林化,既保護了柞樹又使樹葉長勢良好,達到了標準化蠶場水平,對提高蠶的單產提供了保障。其次,選用優質良種。在選擇良種上,他嚴格把關,購買經省檢驗合格的,適應當地放養條件的種繭,為獲提養蠶高產打下基礎。第三,把好制種關。在制種這個關鍵環節,他以科技為先導,積極應用新技術,建設了標準化制種室和控卵窯,在制種過程中達到了清潔、通風、明亮、溫濕度適宜。及時捉蛾晾蛾,掌握好交配、拆對和產卵等各個環節。在卵面消毒上,採用複式浴卵新技術,提高了蠶的生命力,增強了活力,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發生。第四,強化蠶期限管理。他針對蠶的生活習性和特點,全部採取芽棵收蟻上山,做到不丟蟻、不掉頭、保全苗,在管理中採取適當稀放、及時勻蠶勤挪蠶場、剔遲催育、日夜監護的辦法,使蠶吃飽吃好,發育齊一,有效降低了蠶的發病率,提高了蠶的質量。為了讓更多的養蠶農民富起來,他利用手中掌握的養蠶技術,組織各種形式的培訓班,向廣大農民傳授養成蠶業生產新技術,使廣大農民對這項周期短,致富快的產業有了新的認識。在他的帶動下,不僅帶動了本村的鄉親,而且也帶動了一批周邊農戶選擇了蠶業生產,永和村原來只有10多戶從事養蠶,目前已達到132戶,有80%的農民從養蠶中受益,成為遠近聞名的柞蠶生產基地村。每年該村養蠶一項收入都達120萬元以上,不少農戶靠養蠶蓋起了新磚房,走上富裕的道路。金建紅:新發鄉和民村有個種瓜菜致富的女能人金建紅,人們都親切地說她是貧困戶的貼心人,科技致富的領頭雁。她開始種植蔬菜時因不懂科學技術,不但沒有掙到錢,辛苦一年還賠了2000多元,於是她利用冬閒時間參加了市裡的科技培訓,努力學習蔬菜栽培、地膜覆蓋技術、科學種植等技術,轉年擴大生產,種了5畝地香瓜,2畝地茄子等,這回由於搶前抓早,技術好,產量高,無病蟲害,年年就掙了2萬多元。致富後她把自己的經驗毫不保留的傳給身邊的人,在她的帶動下,廣大婦女都發展庭院經濟,科學種植瓜菜,使和民村的蔬菜成為五市的蔬菜供應基地,80餘戶在她的帶動和指導下由貧困走向富裕。以前的特困戶劉振奎、白德江等都在她的帶動下蓋起了寬敞的大磚房。金建紅也因此先後被評為「雙學雙比、科技致富女能手」、「新長征突擊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視頻

黑河五大連池新發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