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迎春花市的歷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迎春花市的歷史迎春花市是廣府地區春節前夕規模最大的一項傳統民俗,形成於明清時期 ,流行於珠三角以及香港、澳門等地。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廣州的迎春花市,又稱年宵花市,是獨具嶺南特色的民俗景觀,成為廣州年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廣州地區有「逛花街大過年」的說法。廣州的迎春花市一年舉行一次,每次於春節前年廿八開始,至年初一凌晨結束。[1]

迎春花市的形成可追溯到明朝,當時芳村的花棣(今花地)已成為花木產區。廣州花市源於明末「花渡頭」。清中期,在藩署前(今廣東省財政廳前)出現夜間花市,19世紀60年代漸成年宵花市,遷至今天的北京路。花市從農曆臘月二十八直至除夕夜,廣州人每年必到花市「行花街」以求來年行好運,尤其是逛西湖花市,是「老廣州」的風俗習慣。位於廣州市西湖路、教育路商業區域的西湖花市,是歷史最悠久的傳統中心花市,享有「百年花市」的美譽,也保留着廣府傳統文化的風韻。

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明代五羊門(今黃沙後道誼園處)對岸有稱花渡頭者,「廣州花販載花入城,從此上舟。」民國時期,黃佛頤編撰的《廣州城坊志》引潘貞敏《佩書齋詩鈔·花市歌》小序云:「粵有藩省前,夜有花市,遊人如蟻,至徹旦雲」。這都說明歷史上廣州花市規模之大,且形成了夜市,有了相對固定的地點。

到了19世紀60年代初期,分散的花市基本上固定在春節前幾天。

廣州花市的歷史充分反映了廣州種花、賣花業的繁榮發達與廣州商品經濟的發展。廣州花市廣采博收,品種越來越多,形式越來越廣泛,充分體現了嶺南文化的兼容性特徵;而且廣州迎春花市與廣州人的生活密切相關,並融合了廣州人「講意頭」的傳統,形成自己獨特的花卉語言,如金桔是最受歡迎的,因為粵語中「桔」和「吉」同音,買一盆放在家裡象徵大吉大利;桃花,則象徵大展鴻圖(桃),青年人則希望能行桃花運,遇上合意的伴侶;水仙則象徵富貴吉祥等,自古以來還圍繞迎春花市形成了「花市文學」,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無論在歷史學、文化學還是文學等方面均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廣州的迎春花市一年舉行一次,每次於春節前年廿八開始,至年初一凌晨結束,地點為廣州市的八大花街,分別是越秀區的西湖、教育路花市,越秀區的大沙頭三馬路花市,荔灣區的荔灣北路花市,海珠區的江南西路花市,天河區的體育中心花市,黃埔區的大沙地花市,芳村區的花地花市以及白雲區的新市大街花市等。

廣州的迎春花市在布局上有一定的規格,一般分為花牌樓、前段、中段和尾段幾個部分,不同的部位出售不同的花種和物品。如花廊中段一般擺放盆頭,花廊的尾段主要擺放水族之花——金魚和其他觀賞魚類。花市的花,按包裝形式可分為枝頭、盆頭、散花(花腳)三大類,枝頭主要有桃花、銀柳花、吊鐘花等,盆頭有茶花蘭花芍藥月桂、玫瑰等,散花主要有菊花、劍花、銀柳、雞冠花等。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與傳統迎春花市相比較,現在的花市規模越來越大,花卉品種也越來越豐富,但是傳統韻味卻越來越淡化,而且每年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負責組織管理工作,對各方面都是一個不小的負擔,花市面臨經濟虧損的局面,急需加大保護和扶持的力度。[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