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遷飛是中國昆蟲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或稱遷移,是指一種昆蟲成群地從一個發生地長距離地轉移到另一個發生地的現象。昆蟲的遷飛既不是無規律的突然發生的,也不是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對某些不良環境因素的暫時性反應,而是種在進化過程中長期適應環境的遺傳特性,是一種種群行為。但遷飛並不是各種昆蟲普遍存在的生物學特性。遷飛常發生在成蟲的一個特定時期-"幼嫩階段"的後期,雌成蟲的卵巢尚未發育,大多數還沒有交尾產卵。已發現有不少主要農業害蟲具有遷飛的特性,如東亞飛蝗、粘蟲、小地老虎、甜菜夜蛾、稻縱卷葉螟、稻褐飛虱、白背飛虱、黑尾葉蟬、多種蚜蟲等。
生態學
生態學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
生態學已經創立了自己獨立研究的理論主體,即從生物個體與環境直接影響的小環境到生態系統不同層級的有機體與環境關係的理論。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60年代形成了系統生態學而成為系統生物學的第一個分支學科。如今,由於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緊密相關而產生了多個生態學的研究熱點,如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研究、可持續發展研究等。
參考文獻
- ↑ 中國專門創製文字的民族:千人從遼東遷徙西北,雄霸三百年,搜狐,2022-08-13
- ↑ 見證殷商歷史 走進中國文字之源,搜狐,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