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遷墳(陳年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遷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遷墳》中國當代作家陳年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遷墳

鄂東南某一山區小鎮,有一個叫山岰村的人口不足六百,由於地處大山深處,交通相對閉塞,經濟較為滯後,但農村民間風俗卻非常濃烈,尤其是清明節更為看重,外出打工的不論路途多遠車旅多勞累多數都會趕回。

村口的中富老漢是本村最為本分善良的一位,一生勤耕苦做,老實巴交,地地道道的山裡鄉下人。每年清明前便早早購置祭祀用品,如炮竹、火紙、冥幣、蠟燭、香等等,攜妻帶崽,提着祭品與族人一同上墳掃墓。

因子弟不爭氣,近些年祖墳讓給堂兄弟,單上自家父母墳。每當清明上墳時,中富老漢比上公墳更虔誠更賣力,事事親力親為,墳包壘得高高的不留一根青草,墓碑擦得乾乾淨淨的碑上文字還要用油漆描上一遍,後便是擺祭品燒紙錢上香,攜妻帶崽三跪九叩頭,祈求父母在天有靈保佑。

隨着歲月的流逝、倆兒的成長,祈求言詞也在變化,兒少時祈求他們好好讀書考上大學,年長成人後祈求娶上媳婦早生貴子。近些年來言詞又有新的變化,已不再是祈求考大學娶媳婦了,而是哭訴:「啊崖啊奶(地方方言:爸媽)!你倆老活時偏心眼,好吃好喝新衣上學盡讓阿哥,恢復高考全村首個大學生看把你倆老樂得合不上嘴。死後倆老也不疼人,單保佑阿哥子女個個會讀書有出息。阿哥是你兒,我同樣是你崽,養老送終是我,守墳墩還是我。如今兩個三十多歲的和尚崽,還在啃我這老骨頭,我命好苦呀!啊崖啊奶!天地佬者也不出來講講公道評評理!」

中富老漢年年清明上墳這一抱怨哭訴,不但全村人人皆知,早已傳遍整個小鎮……

這年清明,中富老漢家來一白髮老漢,自稱「白髮老仙」,他既懂陰陽又懂八卦,看風水是職業。全鎮小有名氣,鎮上人家、山里村民,喪葬祭祀看風水都請他。

「白髮老仙」在中富老漢的陪同下上了祖墳山。「白髮老仙」拿着羅盤這個山頭看一看那個山凹瞧一瞧,後指着中富老漢父母墳說:「此墳葬得還好,只是可惜了,發你阿哥那房不發你這房……」停了半天,後又冒出一句:「換個地方重葬,既發你阿哥那房又發你這房……」

兄弟兩房同發,這是中富老漢夢寐以求的,問道:「遷墳那又要花好多錢嘍?還不曉得靈不靈驗?」

「白髮老仙」答道:「是要花些錢,這錢花的要看值不值得花,值得花就不能吝惜,靈不靈要看你的虔誠?俗話說:信則有不信則無。民間有'地上千人捹,不抵地下一人睏』!」

中富老漢一副愁眉苦臉相,既想風水轉好運,又因囊中羞澀,最終還是咬咬牙發了狠,只要兄弟同發,不管花多少錢豁出去了:「全聽老先生的。」

「白髮老仙」神秘兮兮地說:「再往上移五十來米,那個坳上,正對遠處對面那個官帽山,既能保住你阿哥家又能發你家,你看多好?」

中富老漢似懂非懂、半懂半不懂地點了點頭。

經過一番羅盤定位,「白髮老仙」終於選好了新墳址,並交代清明後第三天午時下土。同時也獲得中富老漢支付的伍佰元辛勞答謝費。

又一年清明到了,倆兒沒有一點變化,越覺好吃懶做、不務正業,再加上去年遷墳花掉一萬多,本拮据家境更加困難。兩個不孝之子,反倒責怪父母不該花那冤枉錢,弄得現在沒錢花,常與父母吵架。老伴愛子如命,寵兒過度,整日數落老公嘮嘮叨叨不停。中富老漢每天生活在慪氣鬱悶中,身體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

「白髮老仙」再次登門,告之中富老漢:「僅靠一座墳是不行的,還需多座墳的幫襯,直系墳最好……」

中富老漢百般無奈地搖了搖頭:「祖上的墳那座都不敢動呀!若不是哥嫂帶着子女移居海外,父母墳也是動不得的!」

「白髮老仙」心情不悅轉身離去後,老實巴交的中富老漢幾十年的好脾氣一下子變了,像頭髮瘋的雄獅,指着老伴怒吼道:「都是你與倆老慣壞的!我要嚴加管教你們卻要百般嬌慣,我要棍棒侍候你們偏要千倍呵護!」 三十多年的老夫妻,從未見過老公發過如此大的火,老伴這下全懵了,不知所措……

此時,中富老漢已是老淚縱橫,全身顫抖,泣不成聲,喃喃自語道:「不是要座直系新墳嗎?我死好了……我死好了……」

老伴這下似乎也醒了,嚎啕大哭起來:「老鬼呀,你可死不得,你死了兩個和尚崽吃什麼?還是我去死……我去死……」

中富老漢倆老為兒爭着去死,這一訊息傳遍整個山村和小鎮,引起一片議論:多數人表示同情和理解,只是可憐了天下父母心!也有小數人則認為這是愚昧,無非是利用死人養活人,別太較真。還有個別思想開明者,有其獨特想法:灰撒綠水青山間,免去身後百年憂![1]

作者簡介

陳年橋,黃石人保財險退休職工,現年六十有五,已隨子女遷居武漢養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