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辮狀河沉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辮狀河沉積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1]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2]

名詞解釋

辮狀河沉積又稱遊蕩性河沉積,是指彎度指數小於1.3,河床不穩定,凸岸壩(邊灘)不發育,濱河床沙壩(心灘)發育,寬深比大(>40)的河流的沉積。

辮狀河流通常是指彎曲度小於1.5的低彎度河流。這類河流的特點是在整個河流的寬度範圍(或河谷)內發育有許多被沙壩分開的河道,河道寬而淺,時分時合,頻繁遷移,遊蕩不定,也稱作遊蕩性河道。如前所述,辮狀河流多發生在坡度較大的地帶。河道坡降大,流速急,對河岸侵蝕快,一般不發育邊灘和河漫灘,而發育心灘(河道砂體及礫石壩)。

辮狀河流多出現在潮濕或較潮濕的季節性變化明顯的氣候帶,或冰水平原。河流的徑流量隨季節更替而變化,流量不穩定。在春夏季節降雨或融雪水供給充足,流量增大,常發生洪泛,可以將河道沙壩淹沒;而在旱季,流量減小,河道沙壩露出水面,河水被局限在河道沙壩之間的狹窄河道中流動。洪水期和枯水期的每次交替,都將改變河道沙壩與河道相互間的形態和布局。所以,河道與河道沙壩的頻繁遷移是辮狀河流的最重要特點。

辮狀河流的負載大,也有學者將其被稱作「超負載(over—loaded)」型河流。根據河道沙壩的沉積物組成及粒度粗細,可將辮狀河流區分為兩種類型:

①礫質辮狀河流;

②砂質沉積為主的砂質辮狀河流。

它們無論在沉積特徵還是垂向沉積序列上,都存在着較大的差異。

辮狀河的環境類型

由於辮狀河的河床寬淺,多個河道反覆分叉、反覆匯合,河道既容易被廢棄,也容易再復活,其地貌單元頻繁地被改造所致。從宏觀上,可以將辮狀河的環境類型粗略地分為河道和河漫灘兩大部分,然後可再根據河道和河漫灘內的更次一級地貌單元進行詳細劃分。

心灘是辮狀河河道中的標誌性地貌單元。狹義的心灘是指在正常情況下(平水季節)露出水面的河心洲(灘、島);廣義的心灘則是泛指辮狀河河道內的所有一定規模的正向地貌單元,即包括河心洲在內的各類砂壩:縱向砂壩(Longitudinal bar)、橫向砂壩(Transverse bar)、斜列砂壩(Diagonal bar)。

一般來講,河道沙壩主要由粗粒物質組成。但是,有時在河流的中下游,由於河流中負載含量高,沉積物雖細,但亦可表現為辮狀河流性質,如印度的布拉馬普特拉河及我國黃河中下遊河段即屬此例。這時,其沉積特徵也就不易與曲流沙壩相區別;因此,有學者將這種河流定義為「混合效應」的河流(Walker和Cant,1984),主要是指垂向加積與側向加積的共同作用。

辮狀河沉積中,堤岸和決口扇一般不發育。由於辮狀河具有的強烈侵蝕性和快速遷移性,使堤岸沉積和決口扇沉積很難保存下來。多數情況下,辮狀河一旦發生決口,河道便直接改道。因此,辮狀河的決口意味着新河道的形成和舊河道的廢棄,一般不會留下決口扇沉積。辮狀河中有時也發育邊灘,但與曲流河相比,規模及發育程度均小得多,並且常受到較強烈的改造。這裡重點討論辮狀河各類砂壩的形成與特點。

河道沙壩通常有兩種分類,一是依據沉積作用或者說是沙壩是否有遷移來進行分類;二是依據形態和沙壩與河岸的關係來分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