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的圖片

歷代以來百家姓記載軒轅為複姓,後省作軒姓(見《史冊》《穆天子傳》)等相關史籍。軒(xuan),姓也,黃帝軒轅氏, 後因為氏;軒氏:即軒轅氏也,亦省作軒氏。

軒氏名人:軒 虎、軒 達:(生卒年待考),兄弟倆。著名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經學家。

軒 和:(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諫議大夫,經學家。軒彥績:(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登科進士。軒同軤:(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登科進士。軒 成:(生卒年待考),著名元朝登科進士。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軒姓

外文名稱; Xuan surname

淵源; 軒轅黃帝

讀音; hǎn(ㄏㄢˇ),亦可讀作xuān(ㄒㄩㄢ)]

郡望; 上黨郡等

知名人物; 軒輗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軒轅黃帝,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史籍記載:軒,姓也,黃帝號軒轅,後因為氏。軒氏,軒轅之後。史籍《姓解·六三》、《姓苑》中均記載:"軒氏、轅氏、軒轅氏,皆黃帝之後。黃帝之後以號為姓,軒轅即黃帝,姓公孫或言,姓姬。黃帝,少典氏之子。黃帝共二十五子,十二子有姓。"著名東漢後期思想家、政治家王符在所著的《潛夫論·志士姓》中記載:"軒氏、豐氏、駟氏、游氏、國氏、然氏、孔氏、羽氏、良氏、大季氏,十族之祖穆公之子也,各以字為姓。"

軒氏、軒轅氏、轅氏、軒丘氏皆黃帝之後裔,各有各的支系,乃四種姓氏。[1]​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周穆王姬滿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周穆王姬滿為西周朝第五代君主,周昭王之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於神話色彩的君王之一。傳說他享壽一百零五歲,在位時間為五十五年(公元前976~前922年,一說公元前1001~前947年,待考)。據汲縣西戰國墓所出土的典籍《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喜好遊歷,曾於周穆王十三~十七年(公元前963~前959年或公元前988~前984年,待考),駕八駿之乘驅馳九萬里,西行至"飛鳥之所解羽"的崑崙之丘,晉觀黃帝之宮。他還設宴於瑤池,與西王母做歌相和。據考證,當時周穆王西遊之地,就在今裏海與黑海之間的一帶曠原。後因徐戎造反,方趕回中原組織平亂。周穆王一生都致力於向四方發展,他曾因遊牧民族戎狄不向周朝進貢,而兩次發兵征伐犬戎,獲其五王,並把部分戎人遷到太原(今甘肅鎮原)。他還率軍東攻徐戎,平服了徐戎的叛亂,之後在塗山(今安徽懷 遠)大會數百諸侯,鞏固了西周王朝在東南地區的統治。周穆王制定了"墨、劓、臏、宮、大辟"五刑,其細則竟達三千條之多。後世流傳有周穆王西征的故事,如晉朝汲冢出土戰國竹簡《穆天子傳》,其中雖多誇張,但畢竟反映了當時周穆王意欲週遊天下,以及西周王朝與西北各方國部落往來的情況。

周穆王的後裔分衍有十大支姓,即軒氏、豐氏、駟氏、游氏、國氏、然氏、孔氏、羽氏、良氏、大季氏。除姬姓外,其軒氏為當首之氏,號稱"中華第一氏"。

第三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後期楚國王族後裔軒丘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軒丘氏複姓系出楚頃襄王熊橫,熊橫遷都於陳國。其後裔楚文庶子被其封於軒丘為采邑,稱軒丘氏。到漢朝時期有梁國宰相軒丘豹,其後省文簡化為軒氏、丘氏。軒丘,按史籍《史記正義》引《括地誌》記載:"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當時的羅川縣就是現在的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現存正寧縣博物館的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所立的《大宋寧州承天觀之碑》記載:"茲縣(隋羅川縣,今正寧縣)據羅川之上游,實彭原之屬邑,氣象蔥蔚……人敦忠義之風,俗勤稼穡之事。軒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鄉;豳土劃疆,本公劉積德之地……軒轅師廣成於前,夏禹尊子於後。"這裡所說的"軒丘"就是羅水上游的橋山,因為有氏而得名。子午山也稱子午嶺,即史籍《史記·五帝本紀》所說"黃帝崩,葬橋山"的橋山。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慶陽知府趙本植修纂的《慶陽府志》記載:"黃帝陵在羅川縣城東子午山旁。"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正寧縣知事蘇紹泉修纂的《正寧縣誌》記述得更清楚:"黃帝陵在縣東南湫頭鎮東北西頭村之橋山,當谷一峰聳起,草木蔥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鐫字:黃帝葬衣冠處。"此黃帝冢,正是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於橋山的地方。

因此,軒丘即今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羅水上游的橋山,非指今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的橋山。

第四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初期鄭國京城大叔姬段後裔軍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潛夫論·志士姓》記載,古有軍氏,為周朝時期鄭武公之子共叔段之後。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莊公名叫姬寤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封他的弟弟姬段(公子段)在京邑(今河南滎陽),世稱京城太叔。姬寤生、姬段兄弟倆的曾祖父就是著名的周厲王姬胡,荒淫暴虐,因此在周公元年(公元前841年)發生了"國人暴動",周厲王死於囚所。據史籍《左傳》、《史記》的記載,周宣王繼位,把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鎬京附近的鄭(今陝西華縣)。姬友就是姬寤生、姬段兄弟倆的祖父鄭桓公,他當時是周幽王姬宮涅的司徒。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姬友為保護周王朝而犧牲。姬友的長子姬滑突(姬掘突)繼位,是為鄭武公。鄭武公助即位的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洛邑有功,仍為周王朝的大司徒,並把鄭國也遷到洛陽東南,史稱"新鄭",其故城至今保存完好。鄭武公後來娶了申侯的女兒武姜,生了兩個兒子。因生大兒子姬寤生時難產,武姜當時受了痛苦和驚嚇,便因此對姬寤生一直不喜歡。武姜後來又生了一個兒子叫姬段,人們稱他"叔段"。姬段死後,家人子孫四處逃散。一直到周桓王姬林二十年(鄭厲公姬突元年,公元前700年),鄭莊公的兒子鄭厲公繼位後,對姬段一族人的態度有所改變,他曾對臣下說:"不可使共叔段無後於鄭。"在周厘王姬胡齊三年(鄭厲公復元年,公元前678年),鄭厲公將流亡在衛國的姬段之孫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鄭國。公父定叔的父親名叫公孫滑,定叔回鄭國以後,姬段的後裔子孫們始稱太叔氏、公孫氏、段氏、京氏、共氏、軍氏等,表明了後裔子孫們對姬段的愛戴與尊重。

要注意的是,該支軍氏是為河南軍氏,與漢朝時期的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之後裔的軍氏非同源。該姬姓軍氏後多改為軒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子喜,屬於以通義字訛為氏。據史籍《風俗通義佚文》、《左傳》記載,鄭國有公子喜,字子罕,其後為罕氏。

在古代,"軒"與"罕"二字通假,如在《左傳·昭公元年》中記載的罕虎,在《春秋公羊傳》中則記載為軒虎。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軒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黃帝。從文獻資料可知,軒轅一姓起源於五千年以前,其始祖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據考證:司馬光《稽古錄》上記載黃帝有熊氏,姬姓,曰軒轅。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宋蘇轍《古史》上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後皆有天下,其一玄囂,是為青陽;其二昌意。黃帝蓋四妃,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曰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儇、依。黃帝崩,葬於橋山(今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子青陽立,是為帝少昊。《史記?索隱》上記載,認為是黃帝居軒轅之丘而有軒轅氏;一說是為黃帝作軒冕之服,而被人尊稱為軒轅氏。總之,兩者都有可能,或兼而有之。一句話,如《漢書?古今人表》記載所言"軒轅,即黃帝也。"軒轅氏出自黃帝,其後代中有以軒轅為姓,這是無疑的。故黃帝就是軒氏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軒轅豹:唐朝武將。貞觀年間隨唐太宗李世民東征路過襄邑(今睢縣)因病御允,駐地養病,定居在睢縣長崗鎮,故後葬長崗黃土崗上,唐太宗欽賜塋地並在大塋左右種植十二棵國槐以志紀念。明朝時期經劉伯溫看風水卜葬長崗東六里許軒轅老家村(又稱軒家寨),老塋現存。軒轅宗祠始建於唐朝,後屢修不止,最後一次修繕是民國二十三年,現有民國時期著名書畫家褚紀雯題寫軒轅宗祠牌匾為證。明朝著名廉吏、刑部尚書軒輗皆軒轅豹後人,有族譜為證。

軒汝君、軒汝臣、軒汝義:清雍正三年~乾隆八年(公元1725~1743年),於河北永平府玉田遷居遼

西,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原分布:一葫蘆島南票區暖池塘鎮札木溝村;二朝陽市朝陽縣根德鄉邱家村;三錦州市黑山縣無梁殿鎮軒三家村。現分布:葫蘆島市龍港區、朝陽市、朝陽縣、阜新市海洲區、彰武縣、黑山縣、新立屯、瀋陽市、北京市,共有四五百人,一百五十多戶,九代人。是為遼寧軒氏三祖。

遷徙分布

軒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在第六百四十七位,人口總數接近十五萬,以上黨、遼西、漁陽、郃陽為郡望。

始祖軒轅豹後人分布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河北、台灣、湖北、陝西、廣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

始祖汝君、汝臣、汝義於河北永平府玉田縣遷居關東,有近二百年的歷史。分布地:奉天府暖池塘、承德府朝陽縣根德、新民府廣寧縣黑山。現分布:葫蘆島市、朝陽市、錦州市、阜新市、瀋陽市、北京市、杭州市、南昌市。

今河北省的唐山市遵化市、豐潤區、玉田縣、保定市定州市、邯鄲市,河南省的許昌市長葛縣、鄢陵縣、南陽市淅川縣、商丘市睢縣、寧陵縣、柘城縣、漯河市臨穎縣、周口市太康縣、扶溝縣、西華縣、新鄉市,山東省的濟南市、菏澤市、梁山市、聊城市、冠縣、臨沭縣,遼寧省的瀋陽市、葫蘆島市龍港區、朝陽市朝陽縣、阜新市海洲區、彰武縣、錦州市黑山縣、新立屯、鐵嶺市,北京市,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安徽省的淮南市、壽縣,陝西省的西安市、興平市,江蘇省的睢寧縣,湖北省的襄樊市、十堰市隕縣,廣東省的江門市,天津市靜海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等地,均有軒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上黨郡:"上黨"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與天為黨也",故名。上黨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後趙魏韓三家分晉,都占據了上黨地區的一部分,戰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的郡置如今已經難以考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地為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長治(今山西長治),這個郡級行政區劃轄治範圍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長治市為中心的山西省東南部地區。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除後周政權短暫改名為潞州外,上黨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隋朝建立後,廢並原壺關縣,建上黨縣,並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轄縣十個。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為潞州,從此上黨郡之名不復存在,但之後歷朝歷代仍保留上黨縣,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黨縣為長治縣,從此上黨作為地名不再存在。

郃陽縣:今陝西省合陽縣

興平縣:今陝西省興平市

睢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古稱襄邑、又名鳳城,貞觀年間始祖軒轅豹遷徙地,;隸屬睢陽,民國為睢州,金始置。今為睢縣

鹿邑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春秋陳鳴鹿地,後漢置武平縣,隋改鹿邑,故城在今河南鹿邑縣西六十里,元徙今治,漢苦縣地也,明清皆屬河南歸德府,今屬河南開封道。

靜海縣:今天津市靜海區.漢初置縣名東平舒。宋大觀年間(1107年-1110年)置靖海縣。明洪武初年改名靜海沿用至今。

京東玉田:今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 .春秋時為大鹵之區,漢為右北平郡無終縣地,隋末改無終縣為漁陽縣,唐分漁陽雖置無終縣,改曰玉田,清屬河北省遵化州,今屬河北省津海道。

柘城縣:春秋陳株野地,秦置柘縣,晉省,隋置柘城縣,故城在今河南柘城縣北,明改築今城,屬河南歸德府,清因之,今屬河南開封道。

淮南郡:今安徽省淮南市.①漢曾置淮南國,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北),後遷壽春(今壽縣)。魏亦曾置淮南國,後為淮南郡,轄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隋亦以壽州為淮南郡(唐為壽州壽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揚州,自今湖北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內。中葉以後,置淮南節度使,亦治揚州。⑧宋有淮南路,治揚州。後分為東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黃陂、河南光山一帶。東西二路分界約在今安徽鳳陽、和縣一帶。

冠縣:今山東省冠縣.春秋系晉國冠氏邑,元升冠州,明改冠縣。

東平州:今山東省東平縣.春秋時魯附庸須句國,戰國屬齊,秦薛郡地,漢置須昌縣,晉徙東平國來治,南朝宋為東平郡,北齊郡廢縣徙,隋復置須昌縣,唐移鄆州來治,改曰東平郡,宋曰東平府,元改為東平路,明降為州,省須城縣入州,清屬山東泰安府,民國改州為縣,屬山東東臨道。

汶上縣:今山東省嘉祥縣.春秋時魯中都邑,戰國屬齊為政治部陸邑,漢置東平陸縣,南朝宋初曰平陸,改置樂平縣,隋復改樂平曰平陸,唐改曰中都,金改曰汶陽,又改曰汶上,清屬山東兗州府,今屬山東濟寧道,津浦鐵路經之。

永平府:商孤竹國,春秋山戎肥子二國地明置永平府,清屬河北省,民國廢,治所為今河北省盧龍縣。

玉田縣:春秋時為大鹵之區,漢又為右北平郡無終縣地,隋末才改無終縣為漁陽縣,唐分漁陽雖置無終縣,改曰玉田,清屬於河北省遵化州,今屬河北省津海道,在遼寧省錦西縣北二十五里,東濱女兒河,西隔柳條邊界熱河朝陽縣。

朝陽縣:明初為營州衛地,後廢入泰寧衛,清初內屬,乾隆初隸塔子溝廳,尋析置三座塔廳,又改設朝陽縣,屬承德府,光緒間升為朝陽府,民國仍改縣,屬熱河特別區域熱河道,縣治即古龍城,地濱大凌河,當承德入奉天之道,亦要區也,錦朝鐵路以此為終點。

黑山縣:向為遼寧省廣寧縣分管地,清光緒間析置鎮安縣,屬遼寧省新民府,民國改今名,屬遼寧遼瀋道,縣治附近有小黑山,故名,京奉鐵路經之。

摺疊堂號 上黨堂:以望立堂。

遼西堂:以望立堂。

漁陽堂:以望立堂。

郃陽堂:以望立堂。

太霞堂:唐朝時有軒轅集居羅浮山為道士,年過百歲仍容顏不老,坐在暗室中,目光射數丈。著有《太霞》十二篇。唐武宗召見他詢問長生的法術。軒轅集說:"絕聲色,薄滋味,哀樂一致,德施無偏,堯舜禹湯之所以壽也!"(堯舜禹湯之所以長壽,是因為他們做到了斷絕靡靡之音和女色,對飲食不貪厚味,悲哀和歡樂都同樣,不為此而傷感,施德於人,無偏無私。)

榆西堂:東起榆關(即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一萬二千多公里。由此而分塞外與中原,故以居住地為堂號。該地軒氏謙和達理、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淡泊敬誠。

家譜文獻

軒轅氏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印製。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河南省鄭州市鐵英街軒轅放家。

遼西軒氏宗譜,著者待考,2006年計算機激光照排印本。原稿被收藏在遼寧省葫蘆島市龍港區房地產管理處軒強處。

河南睢縣軒氏族譜,(明)軒輗編修,清朝年間續修,民國年間再修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太康縣獨塘鄉趙胡同村。

字輩排行

遼寧黑山軒氏字輩:"大東廣殿敬軒"。

遼寧葫蘆島軒氏字輩:"□□富萬世雲恩諾"。

河北豐潤軒氏字輩:"連鳳維興……"

河北唐山、玉田軒氏字輩:"汝大東有連風維宗興永常在功成慶福祥"。

河北遵化:

安徽淮南軒氏字輩:"舉國敬廷在傳家德廣開"。

河南太康軒氏字輩:"家基敏慎照"。

軒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羅浮高隱;興化賢名: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東莞人軒轅集,居羅浮山為道士,百餘歲容顏不老,曾著《太霞》十二篇。武宗召見,問他長生術,他答道:"杜絕聲色,淡薄滋味,喜怒哀樂不動心,施德不偏。堯舜禹湯能長壽,也都是因為這些。"下聯說唐朝時期的軒轅范,知興化軍,考績被列為優等,上奏朝廷。

七言通用聯 人文初祖家聲遠,一簏廉吏道脈長:軒氏遼西堂楹聯。上聯典指始祖軒轅黃帝,下聯說明朝刑部尚書軒輗。軒輗,字惟衡,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進士,授行人司副。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改御史,巡按福建,剔蠹鋤奸,風采甚峻。明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奉命清軍浙江,劾罷不稱職之官四十餘人。明正統五年,超擢為浙江按察使,居官清廉,一方大治。明景帝即位,以右副都御史鎮守浙江。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奉命兼理南浙鹽課。明景泰五年復改左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明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二月,召拜刑部尚書後,引疾乞歸。明天順二年召以左都御史赴南京督理糧儲。明天順八年春,軒輗以老乞骸骨,請歸鄉里。不待明英宗許可徑歸,同年五月二十四日抵家而卒。明萬曆中,贈少保,諡端肅。

歷史名人

軒輗:(公元?~1464年待考),字惟行,一字惟衡;今河南省鹿邑縣人。著名明朝大臣。

軒萬春:(生卒年待考),字彥績;遼西人氏,祖籍京東玉田。著名晚清秀才、書法家。師承皇象、鍾繇,工真、草、隸、行,其筆法樸質古情,沉着痛快,文而不華,質而不野。其書法下筆着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盪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

軒世榮:(生卒年待考),字軏;遼西人氏,祖籍京東玉田。著名民國文人、書法家。

現代名人

軒轅軻: 1926年8月生,字敏毅,畢業於河南大學.河南省省商丘市睢縣人。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審、教育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著有《中華民族教育思想纂要》、《中國教育思想通史》龔自珍、魏源的教育思想一章,《中國教育魂》鄧小平的教育思想兩章。發表有《顧炎武的社會教化思想》、《顏元的社會教化思想》等有關教育思想的論文十餘篇;《文心雕龍創作論的若干心理學考察》、《文心雕龍雜摭》等有關古代文論研究的論文數篇。擔任《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思想》、《南宋事功學派及其教育思想》、《從鴉片戰爭到"五四"時期的教育》、《基礎心理學》等多種獲獎學術著作的責任編輯、終審。

軒錫明:(公元1949~今),原名軒西明,筆名西民、陳子;河南省桂穎人。著名當代小說作家。1968年畢業於青海省貴德縣中學,現為青海省貴德縣文化館創作員,國家二級作家(副高職稱)。青海省作家協會理事,青海省海南州作家協會副主席,貴德縣文學愛好者協會主席。

軒靜淵:(公元1936~今),女,河北省定州市人。著名西南農業大學教授。

軒玉亭:(公元1947~今),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人。河南省豫劇二團,豫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1966年畢業於河南省戲曲學校主攻生醜行,中國戲劇家協會會 員,中國戲曲學會會員,河南省戲曲學會會員,河南省第二次文代會代表。

軒鴻瑞:(生卒年待考),號墨子,軒輗之後;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人。書法家。

軒尼詩:(1989年4月7日),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人。(中國鋼琴輕音樂演奏家、創作人、編導及製作人。2012年推出《軒尼詩鋼琴曲輕音樂作品》並發行。[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