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車臣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遊戲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車臣戰爭

發生時間: 1994年、1999年

地點: 格羅茲尼

參戰方: 俄羅斯 車臣武裝

結果: 俄羅斯獲勝

車臣戰爭,是指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聯邦和其下屬的車臣共和國分離分子之間爆發的兩次戰爭,有着深刻的歷史和民族因素 。

第一次車臣戰爭爆發於1994年12月11日,1996年8月31日停火,車臣獲得非正式的獨立地位。

第二次車臣戰爭爆發於1999年8月,2000年2月28日俄羅斯控制了絕大部分車臣土地,獲得勝利。不過戰後車臣的恐怖活動依然頻繁。

其他歷史上發生在車臣地區的戰爭包括:13-14世紀蒙古入侵車臣;1817年至1864年間的高加索戰爭,為俄羅斯帝國對北高加索地區發動的戰爭;1940至1944年車臣叛亂。[1]

歷史

沙俄時期

車臣共和國是現俄羅斯聯邦的自治共和國之一,位於高加索山脈北側,面積約一萬五千平方公里,人口約一百萬,其中絕大多數是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穆斯林不是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統稱穆斯林)。

車臣雖然只是處於裏海黑海之間的彈丸之地,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進出高加索的咽喉要道。它的地下蘊藏着豐富的石油資源,從中亞向歐洲輸送石油的管道也必須經過這裡,一旦阻塞,俄羅斯的經濟損失將相當嚴重。因此,長期以來,俄國一直把牢牢地控制住車臣作為它的重要國策。在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俄羅斯對車臣/北高加索的殖民影響就開始了,但是那一時期主要是非軍事性的;到18世紀彼得一世和葉卡捷林娜時期,俄羅斯人代之以軍事遠征。

18世紀80年代,車臣人在伊斯蘭教的曼蘇爾教長領導下發起針對沙俄侵略者的鬥爭,揭開車臣人長達200餘年反抗俄羅斯侵略戰爭的第一個篇章。曼蘇爾是爭取在包括車臣在內的北高加索建立伊斯蘭國家的第一人,他的名字至今在車臣家喻戶曉。高地人的鬥爭蔓延到整個北高加索,曼蘇爾指揮起義者戰鬥6年,1791年被捕,三年後犧牲在侵略者的監獄之中;但是北高加索人民沒有停止戰鬥。

進入19世紀,耶爾馬騾夫於1816~1827年擔任俄國進犯高加索地區的軍事長官,在他的任期內,俄軍更加深入侵略車臣。沙俄對這一地區的侵略激起車臣及北高加索人的反抗。1818年耶爾馬騾夫在給沙皇的奏摺中說:"如果還有一個車臣人活着,這裡就不可能有安定,因為車臣人所表現的反抗精神和渴望獲得自由的強烈願望,在整個俄羅斯帝國版圖中超過任何臣服的民眾。"一般來說,1817年算作是"大高加索戰爭"的開始;到1828年,大高加索戰爭已經擴展至整個高加索,人們紛紛參加打擊沙俄勢力的聖戰……1834年,穆斯林首領哈姆扎特殉難,沙米爾聯合起北高加索部分地區的高地人,建立起一個伊斯蘭國家。隨着1839年沙俄對高加索侵犯的升級,北高加索人民與強大的對手進行英勇不屈的戰爭……

1859年,車臣最後一個村莊威代諾淪陷,沙米爾被俘並隨後承認戰爭結束,不過車臣人的鬥爭直至1864年。於是車臣進入俄羅斯軍事殖民統治時期。

沙俄統治者將車臣人從平地驅趕到丘陵與山地地區,隨後又驅逐到奧斯曼土耳其境內;但是其間車臣人仍然時有反抗。俄羅斯帝國的種族鎮壓、種族滅絕與種族驅逐無所不用其極,結果是車臣人口大幅度減少。1877年,車臣人與臨近的印古什人發動反俄起義,經過兩年的時間,沙俄又將大量車臣(與印古什)人從自己的家園中驅逐出去。此後,車臣與印古什人轉入游擊戰,直到1917-1918年布爾什維克上台。

在對車臣實行殖民化統治的過程中,沙俄統治者還在文化上"同化",在車臣開辦俄語學校推廣俄語,並拉攏與吸收一些願意依附殖民統治者的車臣"精英"階層,參與當地的政治生活,其目的無非是為了消滅車臣故有的宗教文化,加強對車臣的控制,使其馴服地接受沙俄的統治。

蘇聯時期

布爾什維克推翻沙俄後,初期由於蘇聯忙於內亂,車臣也陷入無政府狀態,其間車臣和印古什還經歷過紅、白匪軍(即蘇聯紅軍、反政府的白軍)的雙重種族屠殺。儘管在烏尊·哈吉教長的帶領下進行了獨立鬥爭,但是蘇聯還是在1919~1920年占領北高加索,不久又擴張到整個高加索。

1922年,蘇聯將車臣地區劃成"車臣自治州",此後車臣迎來一個強權鐵幕時代。1929年蘇聯在北高加索增收財產稅,車臣人在伊斯拉姆布羅夫的帶領下奮起造反,次年蘇聯政府做出少量讓步,答應尊重車臣和印古什人民的權利;但是1931年,蘇聯克格勃還是將伊斯拉姆布羅夫等人殺害。1934年,蘇聯將車臣與印古什合併為"車臣-印古什自治州",1936年改稱"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到1937年,所有被冠以"公開反對蘇維埃社會主義"名頭的車臣人都遭到無情打擊,短短一年之內就有成千上萬的人走進斯大林的監獄,而且幾乎沒有活着走出來的。

1941年,蘇聯遭到德軍的進攻,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後,兵鋒一路指向高加索地區,以搶奪格羅茲尼的石油。因為仇恨斯大林的壓迫,大部分車臣人乘機試圖與德國軍隊合作謀求獨立。但隨着蘇德戰爭轉入反攻階段,車臣重新被蘇軍控制。對車臣人奉行清洗政策的斯大林,在1944年抓住了車臣人通敵(德國)的把柄,下令將將38.7萬多車臣人強行流放到中亞哈薩克斯坦的環境惡劣之地。那個所謂的自治共和國也從俄羅斯的行政區劃上消失了。流放前車臣人有近50萬,在流放期間,有不計其數的車臣人死於飢餓、疾病以及俄國人的子彈,車臣人因此喪失了40%的人口。整個車臣民族成為蘇聯大國沙文主義、民族歧視與種族清洗的犧牲品。

直到1957年1月9日,赫魯曉夫執政時期,蘇聯最高蘇維埃才決定恢復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的建制,歸俄羅斯聯邦管轄(同時把很多捷列克河以北的俄羅斯人劃入車臣,以減少車臣人所占比例)。經歷13年流放的車臣倖存者陸續返回車臣,繼續接受社會主義改造與"再教育"。然而回歸到祖先的土地上的車臣人,始終遭到政府的無端猜忌,在政治上處於二等人的地位。車臣(與印古什)人的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也被禁止,學校教學只能採用俄語,車臣語僅限於家庭內部使用。這樣,繼斯大林的種族滅絕之後,蘇聯政府對車臣人的文化壓制和滅絕,直到蘇聯解體。而30餘年的文化壓制和滅絕,則催生起車臣人強烈的反俄羅斯情結,車臣民族主義便產生覺醒在蘇聯土崩瓦解的廢墟之上。

戈、葉大鬥法致使車臣獨立

1991年在以杜達耶夫為首的車臣激進民族獨立運動組織"車臣全民族代表大會"全面取得車臣政權並使車臣已經實際獨立後,俄羅斯聯邦總統葉利欽曾下令在車臣全境實施緊急狀態,但卻遭到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的反對,戈爾巴喬夫以此來報復當年葉利欽極力反對他採取同樣行動的一箭之仇。而由此蘇聯克格勃與蘇聯軍方也沒有執行葉利欽的命令。除此之外,在蘇共高層葉利欽與戈爾巴喬夫進行着激烈的權斗,葉、戈二人還將車臣的獨立視作自己權斗的籌碼,甚至還將杜達耶夫當成自己的盟友,都通過各種手段支持車臣的分裂勢力,都分別派出了自己的親信與車臣分裂勢力展開密談並給予其幫助,以爭取對自己的支持。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下令撤軍,將70%以上的蘇聯軍事裝備都留給了車臣分裂武裝。

爆發原因

車臣北高加索一帶蘊藏着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這一地區是蘇聯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儲存最多的地方。這導致了俄羅斯政府與車臣政府及俄羅斯的寡頭資本家都想要控制此地,以使自己得到豐厚的利益,從而就導致了俄羅斯與車臣各方為爭奪這塊肥田而爆發了激烈的衝突和博弈。這是車臣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從19世紀車臣被征服併入沙俄以來就一直是俄羅斯帝國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羅斯想要再度崛起也絕對離不開車臣,而車臣在蘇聯解體時獨立後上至俄羅斯政府下到俄羅斯的普通民眾民族主義情緒強烈,都想要收復車臣。最重要的一點是高加索地區豐富的油氣資源是控制車臣的誘人戰利品,為此車臣民族政權與俄羅斯中央政府一直以來都進行着激烈的鬥爭。同時俄羅斯軍方是車臣戰爭積極的推動者,因為在車臣獨立的過程當中,俄軍內部通過地下軍火貿易向車臣民族武裝輸送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而大發橫財,導致了軍備的蒸發,害怕事情暴露也急需要一場戰爭來掩蓋。

戰爭影響

1、加劇了俄羅斯上層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

在出兵車臣問題上,一向支持葉利欽的"民主派"內部產生嚴重分歧,"民主派"一些頭面人物成為總統和政府的反對派。

在對車臣動武問題上議會也與總統對立。俄羅斯議會兩院大多數議員一直主張用政治與和平方式解決車臣問題,分別在1991年11月10日、1994年12月8日反對或不批准總統對車臣實行緊急狀態的法令。1995年4月12日,國家杜馬以286票的絕對多數通過禁止在車臣用兵的決議,次日俄羅斯議會上院也以97票的多數通過了反對對車臣動武的決議。1995年6月21日,俄羅斯國家杜馬又因車臣危機問題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議案。

軍隊內部對出兵車臣也發生尖銳矛盾。很多將領則持反對立場。陸軍第一副司令員沃羅比約夫上將因反對出兵車臣毅然提出辭職。在第一次車臣軍事行動中,持消極、反對態度的官兵為數很多。由此可見,俄軍內部對車臣戰爭的矛盾和鬥爭激烈。

2、使民族矛盾更加尖銳和複雜。

車臣戰爭俄羅斯領導人以車臣人鬧民族獨立、煽動民族分離、破壞俄聯邦國家統一為理由出兵懲罰,但在許多小民族來看,這是大俄羅斯民族欺壓謀求民族獨立自主的少數民族,從而使他們回想起歷史上沙皇軍隊征服弱小民族的情景,因此不僅同情弱小民族車臣人,而且公開反對和遣責俄軍進犯車臣。事實表明,俄羅斯政府採取的出兵車臣行動並未達到以懲罰車臣人來告誡其他少數民族,維護各民族統一和國家統一的真正目的。相反,更加激起高加索地區少數民族反對大俄羅斯的不滿情緒,引起其他地區少數民族對大俄羅斯的高度戒備,從而使民族關係更加尖銳和複雜。

3、加深了俄羅斯的經濟危機

1991年後,俄羅斯工農業生產持續大幅度下降,使經濟處於深刻危機狀態,俄軍進攻車臣消耗了大量軍費,使經濟危機形勢更加嚴重。從車臣逃亡的30多萬難民需花費大量資金安置和救助,而重建變成廢墟的格羅茲尼城市則需要5萬億盧布。車臣危機使俄羅斯經濟形勢更加惡化,經濟繼續大幅度下滑,通貨膨脹居高不下,盧布持續大幅度貶值。到1996年8月俄羅斯和車臣達成和平協議,俄羅斯政府在車臣戰爭中耗費的資金約為50-60億美元(約合3萬億盧布),這對俄羅斯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俄羅斯是獨聯體國家中經濟基礎條件最好和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可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形勢卻是比較差的國家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與車臣戰爭的影響有關。

4、車臣危機使俄羅斯的國際地位下降。

俄羅斯出兵車臣,首先給獨聯體其他國家帶來陰影,因為它們擔心有一天會因得罪大俄羅斯而遭到大軍壓境的災難。一些國家的反對派認為發兵車臣暴露了"俄羅斯帝國的本性",反對本國政府與俄羅斯實行經濟一體化。因此,除俄羅斯外,獨聯體的其他大部分國家均與北約建立了和平夥伴合作關係,積極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和經濟關係,這也是對俄羅斯的戒備。

中東及西亞一些穆斯林國家普遍反對俄羅斯出兵車臣。

在車臣危機剛發生時,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這個"國內問題"表示沉默。但隨着戰火擴大,西方一些國家開始批評俄羅斯領導人"破壞民主"和"踐踏人權",有些國家還對俄羅斯採取了經濟制裁。俄羅斯的國際信譽受到嚴重損害。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盧京公開承認,對車臣出兵"嚴重損害了俄羅斯在國際社會的威信"。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