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超級鸚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超級鸚鵡
超級鸚鵡
原圖鏈接

中文名:超級鸚鵡
外文名:Barraband Parakeet
別名:巴拉班氏草原鸚鵡,靚鸚鵡
拉丁學名:Polytelis swainsonii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鸚形目
科:鸚鵡科
族:紐澳鸚鵡
屬:超級鸚鵡屬
命名者及年代:Desmarest, 1826

超級鸚鵡(學名:Polytelis swainsonii)[1]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鈎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超級鸚鵡羽色鮮艷,外型相當雅致。雄鳥的前額與面頰有鮮黃羽色,脖子上有紅色兜狀紅羽,晚成雛。棲息於森林地區,桉樹灌木叢區、充滿水源的平原草地等處。平時大多是群聚,鮮少成對單獨活動,在繁殖季節會聚集相當龐大的數量;主要的食物是花朵、花蜜、草類與樹木的種子等。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

生活習性

部分的超級鸚鵡會因過冬而有遷徙的行為,平時大多是群聚,鮮少成對單獨活動,在繁殖季節會聚集相當龐大的數量;當繁殖季開始的時候,許多對鳥會聚集在一起,雄鳥會組成小群體,到繁殖季後數對親鳥會帶着幼鳥組成一群結伴活動;在覓食的時候戒心並不很重,大多選在破曉和下午3-4點覓食,會集體到地面上飲水,並且覓食草類植物的種子,其他的時間大多待在樹上。偶爾天氣會決定其遷移的路線,飛行的速度相當快,即使飛行很遠的距離也能夠維持相當的高度,飛行的時候會伴隨尖銳的叫聲,類似雞尾鸚鵡但是音量更深沉,在覓食的時候則比較安靜,僅會發出輕柔的鳥語交談聲。活動或覓食時常和雞尾鸚鵡與黃玫瑰鸚鵡聚集在一起。超級鸚鵡主要以種子、草類植物種子、薊、水果、漿果、堅果、花朵和花蜜等為食,偶爾也吃昆蟲,種子。在地面上、灌木和樹木下層覓食。

外形特徵

超級鸚鵡體長40厘米,體重133 – 157克。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頸部帶有些淺藍;雄鳥前額、喉嚨和臉頰為黃色;胸前有一條半圓形紅色的羽毛環繞;翅膀外測主要飛行羽為藍色;尾巴內側黑色;鳥喙紅色;虹膜橙黃。雌鳥臉部沒有黃色,胸前也沒有紅色的半圓型羽毛,臉部為藍綠色,臉頰和喉嚨為灰綠色;大腿橙黃色,虹膜黃色。幼鳥和雌鳥體色相同,但虹膜為褐色而非橙色;雄幼鳥需要6到9個月才能長成像雌鳥般體色。

繁殖方式

在冬季,超級鸚鵡成對或成小群生活,有時聚集達30隻以上。築巢由9月開始,並持續到11月或12月。巢建在生活區域內適合築巢的樹幹上,繁殖時大多是6、7對築巢在彼此附近,並不常發現單對繁殖的情形,一般是樹上較寬鬆的樹洞。每巢產4-5枚卵,由雌鳥孵化20天左右,約五周後雛鳥羽翼豐滿,可以看到成群的雄鳥和巢中的雌鳥一起飼養小鳥,要養活超過一個月或更長時間,一天兩到三次。雌鳥約莫在1歲時成熟,雄鳥則約於2歲時成熟,幼鳥約在7-10個月時會完全長成如成鳥般的美麗羽色。

種群現狀

許多人剛見到超級鸚鵡的印象就是它那優雅美麗的外表,這種澳洲長尾鸚鵡在在澳大利亞野生環境是數量不多的鸚鵡,並受當地政府的法律保護,全球的數量可能只有5千隻左右而且還在下降中,主要是因棲息地的破壞與人為捕捉。

棲息環境

超級鸚鵡主要棲息於沿着水流經過的森林地區,桉樹灌木叢區、充滿水源的平原草地等處。灌木叢、農地、鎮上、近水源區的森林、稀樹草原區等地。

分布範圍

僅分布在澳洲新南威爾斯的內陸地區與維多利亞的北部。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易危(VU)。

視訊

barraband parakeet



參考文獻

  1. 超級鸚鵡.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