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生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趙生群
出生 1957年2月
江蘇宜興
國籍 中國
職業 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指導教師
知名於 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指導教師。兼任"中國古典文獻學"獎學金評委、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史記研究會副會長
知名作品太史公書研究
史記文獻學叢稿》
春秋經傳研究

趙生群[1] 1981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1995年晉升教授,1998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文獻與信息學系主任,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指導教師。兼任"中國古典文獻學"獎學金評委、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史記研究會副會長。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修纂委員會成員、《史記》修訂項目主要負責人。

個人經歷

  •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在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讀本科;
  • 1982年2月留校任教至今;
  • 1992年晉升為副教授;
  • 1993年受聘為碩士生導師;
  • 1995年晉升為教授;
  • 1995年至1998年在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在職攻讀博士學位;
  • 2000年受聘為博士生導師。

作品

《太史公書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史記文獻學叢稿》(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春秋經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史記編纂學導論》(鳳凰出版社,2006年11月)。主編《古文獻研究集刊》。在《文史》、《中華文史論叢》、《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光明日報》、台灣《大陸雜誌》、《孔孟學報》、《孔孟月刊》、《經學研究論叢》、《文哲研究通訊》及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學術刊物發表論文70餘篇。相關論著和觀點被人大複印資料、《光明日報》、《新華文摘》、《中國史研究動態》、《中國史研究文摘》、《中國史研究年鑑》、《文摘報》、《社會科學報》、《文學遺產》、《書品》、《文史知識》、《史記研究史略》、《史記研究》、《史記教程》、《史記研究概論》等書刊轉載、摘登、介紹100次以上。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過《中國古典文獻學》、《校勘學》、《經學研究專題》、《史學研究專題》、《論語導讀》、《孟子導讀》、《左傳導讀》、《史記導讀》、《漢書導讀》等課程。 個人教學、開設講座情況:

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中國古典文獻學》、《校勘學》、《論語導讀》、《孟子導讀》、《左傳導讀》、《史記導讀》、《漢書導讀》、《經部文獻專題研究》、《史部文獻專題研究》、《左傳會讀》、《史記研究》等課程。

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台灣大學、台灣清華大學、台灣政治大學、南京圖書館、廣州圖書館等高校和文化科研機構開設講座數十次。

個人科研情況

長期從事經學文獻研究、史傳文獻研究、古典文獻整理與研究。

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省部級人文社科項目3項。主持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史記》修訂工作。在國內重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30多篇,撰寫學術專著6部,參編教材及專業書籍10餘部。

2013年10月19日,《史記》修訂本在新加坡、倫敦、紐約、東京、多倫多、聖地亞哥等全球25個城市30餘家書店同步發行,這在中國古籍出版史上尚屬首次。此書入選《光明日報》「2013年十大文化亮點」、《中華讀書報》「2013年十大文化事件」,獲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江蘇省哲社優秀成果獎一等獎、首屆宋雲彬古籍整理獎、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2013)年度卓越傳播獎」、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等重大獎勵,獲評香港「2013年年度藏書」之首,被哈佛、耶魯、普林斯頓、賓夕法尼亞、斯坦福、哥倫比亞、劍橋、首爾、東京、早稻田、日本國會圖書館等數十所國外著名大學和圖書館收藏。中央電視台、新華社、《人民日報》等200餘家媒體300多次報道《史記》修訂本。

主要學術專著

1.《太史公書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史記〉文獻學叢稿》,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春秋〉經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史記〉編纂學導論》,鳳凰出版社2006年版;

5.《春秋左傳新注》,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左傳〉疑義新證》,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

7.點校本《史記》修訂本,中華書局,2013年精裝版,2014年平裝版。

主要學術論文

1.司馬談作史考,《南京師院學報》1982年第2期;

2.關於《史記》的兩個斷限,《蘭州大學學報》1983年第2期;

3.《詩經》時代逸詩三題,《南京師大學報》1983年第4期;

4.《史記》取材於諸侯史記,《人文雜誌》1984年第2期:

5.論司馬談創《史記》五體,《南京師院學報》1984年第2期;

6.《史記》的體例與褒貶,《人文雜誌》1985年第3期;

7.《史記》與《春秋》,《蘭州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

8.論孔子對《史記》的影響,《古文獻研究文集》(第一輯),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86年11月;

9.《史記》太初以後記事考,《南京師大學報》1987年第2期;

10.揚馬辭賦諷諫論,《文史哲》1987年第2期;

11.西漢樂府考略,《中國音樂學》1988年第1期;

12.太史公為官名新證,《南京師大學報》1988年第3期;

13.論孔子刪詩,《古文獻研究文集》(第二輯),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88年12月;

14.讀《漢書·諸侯王表》札記,《文教資料》1988年第6期;

15.讀《漢書·外戚恩澤侯表》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9年第1期;

16.《史記》校讀札記,《漢中師院學報》1989年第4期;

17.論《史記》與《戰國策》的關係,《南京師大學報》1990年第1期;

18.讀《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札記,《歷史文獻研究》(北京新一輯),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8月;

19.《史記》太初以後記事特徵初探,《南京師大學報》1992年第1期;

20.《漢書》校讀札記,《歷史文獻研究》(北京新三輯),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7月;

21.司馬遷生年研究綜述,《文教資料》1993年第2期;

22.《史記》體例平議(上),《南京師大學報》1993年第3期; 23.《史記》體例平議(下),《南京師大學報》1994年第2期;

24.讀《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札記,《歷史文獻研究》(北京新五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

25.論《史記》的述史構架,《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一輯),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26.九品中正制的歷史發展,(韓國)《翰林大學魏晉社會思想研究特輯》,1995年12月;

27.司馬遷所見書新考,《南京師大學報》1996年第2期;

28.司馬遷所見《孫子兵法》《新語》考,《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三輯),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

29.《史記》標題論,(台灣)《大陸雜誌》1996年第4期;

30.讀《漢書·百官公卿表》札記,《語言研究集刊》(第五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31.論《左傳》為《春秋》之傳,《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四輯),1997年12月;

32.《史記》標題新論,《江蘇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

33.論《左傳》無經之傳,(台灣)《孔孟學報》1998年9月總第76期;

34.《左傳》有經無傳辨,《南京師大學報》1998年第4期;

35.論孔子作《春秋》,《文史》1999年第2輯總第47輯;

36.論三傳不書之例,(台灣)《經學研究論叢》1999年總第7輯;

37.略論《左傳》事實與解經之關係,《歷史文獻研究》(總第18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38.司馬遷生年新考,《文教資料》1999年第6期;

39.從《正義》佚文考定司馬遷生年,《光明日報》2000年3月3日第Z07版;

40.《左傳》解經特徵論,《歷史文獻研究》(總第19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41.三傳以事解經比較(合撰),《南京師大學報》2000年第4期;

42.《左傳》解經特徵論,(台灣)《孔孟學報》2000年9月總第78期;

43.也談司馬遷生年考證中的史料鑑別問題(合撰),《文教資料》2001年第1期;

44.司馬遷生年及相關問題考辨,《南京師大學報》2001年第4期;

45.論《春秋》大義存乎事實,(台灣)《孔孟學報》2001年9月總第79期;

46.《太史公行年考》商榷,(台灣)《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2年9月第12:3期;

47.《報任安書》的文獻價值,《南京師大學報》2002年第6期;

48.《史記》新整理本芻議(合撰),《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

49.《公》《谷》傳經失真考——以弒君之事為例,《中華文史論叢》2002年第2輯總第70輯;

50.《公羊傳》的流傳與異變,《孔學論文集》(三),第一屆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馬來西亞吉隆坡2003年8月;

51.漢代《公羊》說與今本之差異,(台灣)《孔孟月刊》2003年11月總第495期;

52.董仲舒對策時間考,《史記論叢》(第一輯),華文出版社2004年8月;

53.談談經學與古文獻研究的關係,《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3月;

54.《左傳》疑義新證(昭公篇),《中國經學》(第一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05年11月;

55.皮錫瑞的經學立場與《春秋學》研究,《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56.《左傳》志疑,《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第2期;

57.《左傳》志疑(二),《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第4期;

58.《左傳》志疑(三),《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第1期;

59.《左傳》志疑(四),《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第2期;

60.《左傳》志疑(五),《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第4期;

61.《左傳》志疑(六),《中國典籍與文化》2007年第2期;

62.《左傳》疑義新證(襄公篇),《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年12月;

63.《左傳》疑義新探(僖公以前),《古籍研究》2005年第2期;

64.《左傳》疑義新探(僖公),《古籍整理與研究學刊》2006年第1期;

65.《公羊傳》的流傳與異變,《南京大學國際會議論文集》,2006年1月;

66.《世本》,《中國史學名著評介》,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67.論《左傳》非史,《安大史學》(第二輯),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68.《史記》疑義新證(本紀上),《中國滎陽楚漢戰爭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史記研究會第五屆年會論文集》,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69.《左傳》訓詁叢札,《南京師大學報》2006年第5期;

70.校點本《史記》正文校議(合撰),《文史》2006年第3輯總第76輯;

71.《左傳》「哀公篇」疑義新證,《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二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72.《戰國縱橫家書》所載「蘇秦事跡」不可信,《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73.《國語》疑義新證(合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2期;

74.關於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關係的幾點看法,《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台灣書店2007年8月;

75.敦煌寫本《春秋左氏傳》校讀札記,《轉型期的敦煌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76.《左傳》疑義新證,《大連圖書館百年紀念學術論文集》(上),萬卷出版公司2007年11月;

77.經典的傳播與歧異,《經典的形成、流傳與詮釋》(第一冊),(台北)學生書局2007年11月;

78.《左傳》「哀公篇」疑義新證(續),《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四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79.《〈太史公書〉由「子」入「史」考》平議,《文史哲》2008年第2期;

80.《墨子》疑義新證,《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五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81.《史記》三家注稱引諸子考,《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82.《左傳》疑義新證(昭公篇續),《中國經學論集》,陝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

83.點校本《史記》三家注稱引《漢書》考校,《史記論叢》(第六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84.《史記》三家注稱引《左傳》考校,《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3期;

85.《墨子》訓詁叢札,《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九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86.《荀子》疑義新證,《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八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87.讀《尚書》志疑,《首屆國際〈尚書〉學學術研討論文集》,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4月;

88.《左傳》疑義新證(成公上),《古文獻研究集刊》(第六輯),鳳凰出版社2012年8月;

89.論《公》《谷》解經不明史實之弊,《儒家文明論壇》(第一期),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

90.《史記》斠議(一),《文史》2012年第1輯總第98輯;

91.《史記》斠議(二),《文史》2012年第2輯總第99輯;

92.《史記》斠議(三),《文史》2012年第4輯總第101輯;

93.《史記》標點芻議(一)(合撰),《文史》2015年第3輯總第112輯;

94.《史記》標點芻議(二)(合撰),《文史》2015年第4輯總第113輯;

95.《史記》標點芻議(三)(合撰),《文史》2016年第1輯總第114輯;

96.《史記》標點芻議(四)(合撰),《文史》2016年第2輯總第115輯;

97.《史記》相關重要問題和新版《史記》修訂情況,《文史哲》2017年第4期。

個人獲獎情況

  • 1999年12月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 2001年12月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 2014年9月獲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2013)年度卓越傳播獎」;
  • 2014年12月獲江蘇省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 2015年12月獲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 2015年9月獲南京師範大學第四屆「奕熙精英教師獎」;
  • 2017年6月獲首屆宋雲彬古籍整理獎;
  • 2018年4月獲「江蘇省文明職工」稱號。

學術組織兼職

現擔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會長、中國史記研究會副會長、世界儒學大會副會長、中華書局「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纂委員會委員。

成就

曾獨立主持國家教委(教育部)項目兩項,兩次獲得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多次獲南京師範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近年來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0餘次,並應約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台灣政治大學等高校講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