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梓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趙梓森
中國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32年2月4日
上海市盧灣區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 《單模光纖通信系統原理》

趙梓森,男,漢族,1932年2月4日出生於上海市盧灣區,籍貫廣東省中山市,光纖通信專家[1]中國工程院院士[2] ,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

1949年至1953年趙梓森先後就讀於國立浙江大學農業化學系、上海大同大學電機系、上海交通大學電信系有線通信專業;1954年至1958年任武漢電信學校教師;1958年至1970年任武漢郵電學院講師;1970年至1974年任郵電部528廠工程師;1974年至1993年任武漢郵電科學院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激光通信研究所所長;1983年至1987年任武漢郵電科學院研究院院總工程師;1987年至1993年任武漢郵電科學院研究院副院長;1993年任武漢郵電科學院研究院高級技術顧問[3]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趙梓森主要從事光纖通信技術的研究。

人物簡介

趙梓森,高級工程師。廣東中山人。1953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信系。歷任武漢郵電學院講師,郵電部激光通信研究所所長、總工程師,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高級會員。1958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是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最早提出發展光纖通信者之一,並進行了中國第一次光纖通信的試驗,為開創中國的光纖通信事業作出貢獻。撰有《用O--∞法解網絡》等論文,著有《數字光纖通信系統原理》等。

人物履歷

1932年2月4日,趙梓森出生於上海市盧灣區。

1949年至1950年,就讀於國立浙江大學農業化學系。

1950年至1952年,就讀於上海大同大學電機系。

1952年至1953年,本科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電信系有線通信專業。

1953年至1954年,任南京電信局、瀋陽電信局實習生。

1954年至1958年,任武漢電信學校教師。

1958年至1970年,任武漢郵電學院講師。

1970年至1974年,任郵電部528廠工程師。

1974年至1993年,任武漢郵電科學院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激光通信研究所所長。

1983年至1987年,任武漢郵電科學院研究院院總工程師。

1987年至1993年,任武漢郵電科學院研究院副院長。

1993年,任武漢郵電科學院研究院高級技術顧問。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生經歷

少年時期

1932年2月,趙梓森出生在上海一個百貨公司職員的家裡,母親懷孕7個月生下他,由於早產,幼年的趙梓森個子很小,稍有風吹雨淋或天氣變化,就會患病,其中兩次傷寒對他打擊最大,差點奪去了他的生命。趙梓森認識到人只要活在世上,就一定要有一副好身板。所以上學後,除了學好各門功課外,他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美術、雕刻、集郵、做模型飛機、打乒乓球、踢足球等項目上,他好像渾身有使不完的勁似的。特別是足球,到暑假,他幾乎從早到晚都在球場上,就這樣,他的身體變得越來越結實,那個體弱多病的趙梓森變成了一個鋼筋鐵骨的少年。

趙梓森
趙梓森院士

趙梓森小時候特愛搗鼓些小製作,因為有兄弟姐妹8人,家裡負擔很重,所以他買不起玩具,於是他就想方設法自己製作。看到別人有玩具飛機,他自己使出渾身解數做了一個模型飛機,恰好上海組織學生模型飛機比賽,趙梓森把自己心愛的作品拿去參賽,沒想到還得了名次,他更沒想到當時的國民黨上海市長吳國楨親自給他發獎。

趙梓森和他弟弟在40年代嘗試過組裝礦石收音機,那是一個物質極其匱乏的時代,由於買不到礦石,他和弟弟一起自製檢波氧化銅。他們小心翼翼地用火加溫使銅氧化,然後以此為材料製作了收音機,當他們興高采烈地爬到屋頂去檢測時,卻沒有收到任何聲音,原來,能檢波的是氧化亞銅晶體。雖然這個礦石收音機製作失敗了,但趙梓森沒有氣餒,他依然興趣盎然地自製氫氣、氧氣,以及各種小玩物,譬如電磁鐵、小馬達等。趙梓森對說:「別看小時候做的這些都是小打小鬧,但涉及了科學的諸多問題,如製取氫氣,就涉及到化學問題,做模型飛機,不懂幾何就不行,做小馬達,更離不開物理。也許是看到趙梓森的這些興趣,小時候的化學老師很喜歡趙梓森,寫信給趙梓森,鼓勵趙梓森長大後要成為科學家,至今,這位老師的信還激勵着趙梓森。」

戰爭時期

趙梓森除了對科學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感覺外,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使趙梓森立下了科學救國的誓言。趙梓森說:「愛國,即是科學家的責任,也是科學家的靈魂與動力」。

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標誌着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八·一三」事變後,日軍占領了上海虹口區,父母帶領趙梓森的兄弟姐妹在槍林彈雨下逃到了英租界。全家只租得起一間閣樓,那是一間很矮的隔層,大人不能站直,晚上9個人都睡在地板上。全家經濟十分困難,只能吃雜糧,拌鹽油代菜。由於兄弟姐妹多,學費付不起,只好向親戚借。後來為了謀生,父母開了一個小店,經營毛巾、肥皂、童裝等小百貨,小店位於英租界與日占領區的交界,旁邊就是日軍崗哨。趙梓森的親戚對日軍崗哨惡作劇,在日軍崗哨進店時,他有意要日本蹲下看櫃檯下部的商品,結果使日本鬼子從老鄉手中搶來的雞蛋在口袋裡擠得粉碎。第二天,該日軍崗哨帶了兩人,槍上插了刺刀進了店堂,見人就打,還要趙梓森全家跪在馬路上,趙梓森的母親忍無可忍,跑入廚房,拿菜刀準備拼。幸而親戚阻攔,日軍還沒看見,避免了一場災難。

1941年珍珠港事變,日軍在上海沖入英租界與英軍交戰。趙梓森正在學校上課,老師突然大喊:「日本鬼子打進來了,大家快逃!」機靈的趙梓森帶領他上一、二年級的兩個小弟弟往外逃,只見路上人山人海,日軍裝甲車從東面開來,機槍連掃,人們紛紛倒地。趙家在日軍行進的方向,只能往反方向逃。趙梓森機智地穿過小巷,避過裝甲車向親戚家裡逃。在過西藏路橋時,英軍與日軍在橋兩方對壘,趙梓森和兩個弟弟在槍彈呼嘯下匍匐過橋,逃到親戚家。3天後,日軍占領整個上海。趙梓森3兄弟回到家裡,父母、親戚等大人莫不稱讚趙梓森的機智勇敢,這一年趙梓森才9歲。

科研之路

1953年意氣風發的趙梓森大學畢業,分配到武漢郵電學院,當上了人民教師,開始了他人生最重要的里程。趙梓森擔任教師工作不久,就發現自己在大學學到的知識遠遠達不到實際要求,於是他花了3年業餘時間將微積分、電工原理重新學習一遍,還補了數理方程、概率論、場論線性代數、信息論、英語、俄語、日語等,至於其它有關專業基礎課也在他的學習範疇之內。趙梓森拚命地學習這些,還有個目的,就是想考中科院研究生,因為搞科研是他的最大夢想,趙梓森年年被評為優秀教師, 但領導不批准他去考。趙梓森沒有抱怨,而是滿腔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學校領導看到趙梓森喜歡科研工作,就讓他一口氣擔任了3個實驗室的負責人,這時候的趙梓森感到如魚得水,一有空就泡在實驗室里地做各種研究和實驗。

趙梓森的第一次創造性作為有些出乎意料。他在復旦大學教書的弟弟來信要趙梓森幫他推導信號流圖的MASOM公式,趙梓森沒有想到自己花了不到兩個星期時間,就發明了「一0法解網絡」,並刊登在1965年《電子學報》第四期。趙梓森的這個發明不需求解行列式,就可直接寫出任意個網孔的複雜無源網絡任意支路的電流、電壓和阻抗,並在該論文內定了O階行列式等於1。1966年《電子學報》第一期刊登了當時航天部總工程師蔡金濤的評介:包括國外的克希霍夫·麥克斯韋,中國顧毓秀在內等曾不斷努力尋求簡捷的解法,已知方法也不少,但都不大合乎理想,趙梓森提出的一0法原理簡單明了,它不與任何已知的方法近似,而運用起來比較簡單,比較成功。

趙梓森當時的喜悅與自豪之情可想而知。獲得了創造甜頭的趙梓森更是一頭扎進了科學的汪洋大海之中。

1973年,他採用太陽光做平行光源,主導解決了立項研究多年而長期鮮有突破的國家級大氣激光通信項目[1]。此後,趙梓森看到這種技術會受到天氣和障礙物的局限,難有好的發展前景,於是開始思考新的通信方式。在聽說玻璃絲(光纖)能夠通信後,他去湖北省圖書館找到華裔英籍科學家高錕於1966年首次發表的關於光纖通信的論文《光頻介質波導》抄寫閱讀,初步認可了光纖通信技術的可行性和巨大發展潛力。他後又通過多方了解,知道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已經在研製光纖通信技術並取得初步的成功後,更加堅信了自己的判斷。

趙梓森
「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院士致辭

職業生涯

1969年,武漢郵電學院交給趙梓森一項重任,讓他擔任大氣傳輸光通信課題室副主任。當時這項課題是由郵電部下達到武漢郵電學院的。剛開始,他們試驗的空氣傳輸有效距離只要8米,經過不到兩年的努力,趙梓森和他的同事把8米迅速提高到10公里。試驗是在一個晚上進行的,他們爬上漢口六渡橋一個武漢當時最高的水塔上,用點鎢燈對準10公里處的青山海運工程學院,試驗獲得了成功。但趙梓森沒有多少高興的表示,因為他們發現大氣傳輸光通信不能全天候通信,碰上雨、雪、霧等天氣,這套裝置就失靈了,而郵電通信怎麼可能容忍有一刻的中斷呢?通過這個實驗,趙梓森得出結論:搞大氣傳輸光通信就是走死胡同,必須尋求新的方法。

趙梓森在一無資料,二無設備,條件又十分簡陋的情況下,開始了攻關。研製光纖是一個有毒有危險的化學過程,隨時都有爆炸和中毒的危險。趙梓森每次碰到危險活時總是搶在前面。在一次試驗中,四氯化硅從管道中溢出,生成的氯氣和鹽酸衝進他的眼睛和口腔,眼睛腫得只剩一條縫,口腔也發火,直淌黃水。同事們強行將他送進醫院,結果傷未痊癒,他又回到了試驗室。他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挫折,克服了種種困難,和同事們一道歷盡千辛萬苦,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關。經過兩年的研製,於1979年拉制出來中國第一根具有實用價值,每公里衰耗只有4分貝的光纖。事隔3年,趙梓森和同事們一道又研製、設計、安裝並開通了8兆畢/秒光纜市話通信工程。該工程是中國第一條實用化的光纖通信工程,屬於國家「六五」工程,它的建立,開創了中國光纖通信工程應用的歷史新篇章。

1983年,趙梓森擔任武漢郵電學院研究院總工程師,1985年他走上了副院長的領導崗位。繁忙的領導工作,絲毫未削弱他對光纖通信研究的熱情,他繼續率領一批科技人員,完成了中國第一個34兆畢/秒市光纜通信系統工程,即漢-荊-沙工程,為中國18萬公里明線改造為架空光纜線路做出了示範,具有重大的經濟價值。「七五」期間,作為國家科委光纖通信專業組總組組長的趙梓森,又擔負起組織力量完成國家重點攻關課題——140兆畢/秒光纜通信工程。當趙梓森和同事們承擔研製的140兆畢/秒光纖通信系統在國家「七五」科技攻關成果展覽通信館展出時,黨和國家領導人詳細地觀看了該套系統,並指示:「要大力發展光纖通信在中國的應用」。世界上最長的京-漢-廣140兆畢/秒架空通信工程,也是由趙梓森率領一批科技人員共同完成的,它全部採用中國獨立研製的光電設備。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1973年起,趙梓森建議開展光纖通信技術的研究,並提出正確的技術路線,參與起草了中國"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光纖通信攻關計劃。

在20世紀70年代末,趙梓森組織研製生產出中國的首批實用化的光纖光纜和設備。作為技術負責人、總體設計人,先後完成了中國第一條實用化8Mb/s、34Mb/s和140Mb/s等6項國家、郵電部光纜通信重點工程。

在20世紀90年代,趙梓森領導開發的光纖通信產品大面積推廣應用,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學術交流

趙梓森多次率團出國考察,出席歐洲通信協會以及CCITT等國際會議。

學術論著

根據2020年3月中國院士館網站顯示,趙梓森出版專著6部,在中國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1980年-- 《激光通信》-- 趙梓森-- 人民郵電出版社

1984年-- 《數字光纖通信系統原理》-- 趙梓森-- 科學出版社

1988年-- 《單模光纖通信系統原理》-- 趙梓森-- 人民郵電出版社

1994年-- 《光纖通信工程》-- 趙梓森--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2年-- 《玻璃絲的神通--淺談光纖通信》-- 趙梓森--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2年06月-- 《光纖通信技術概論》-- 趙梓森-- 科學出版社

科研成果獎

1985年-- 光纜通信系統--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985年-- 34Mb/s(0.85μm)光纜通信市內局中繼系統-- 郵電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2年-- 140Mb/s光纜通信線路-- 郵電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00年 -- 湖北省科學技術獎

2005年-- 《玻璃絲的神通》院士科普書系列--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單模光纖通信系統原理》圖書 國家優秀科技出版物二等獎[4]

趙梓森
院士趙梓森談光纖通信產業巨變:從「一束光」到「一座城」

人才培養

教育理念

趙梓森認為,從實際出發進行創新,首先要學好基礎理論,辨別研究方向;其次要敢於質疑,對於老師講授的方法提出疑問,做到舉一反三。他還提倡獨立思考,"創新有時候需要天馬行空的想法"。

趙梓森認為,國學是中國自己的思想體系,學習中國文化、中國語言,中國會強大。

指導學生

根據2020年3月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網站顯示,趙梓森先後培養博士生9人。

榮譽表彰

-- 多次被評為省、部、全國級勞動模範[5]

-- 先進工作者

-- 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

1985年--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6]

1997年-- Fellow會士

2002年-- 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2016年-- 2015感動江城年度人物[7]

2019年-- 改革開放40周年暨光谷30年創新30人[8]

社會任職

趙梓森曾擔任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國家科委光纖通信專家組總體組組長,國家光纖通信工程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通信協會光纖通信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光纖通信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主任,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高級技術顧問,郵電部科技委委員,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及主席團成員,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武漢·中國光谷首席科學家,中國通信學會第四、第五、第六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理事,信息產業部通信科技委顧問,湖北省通信學會名譽理事長,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

人物評價

趙梓森是中國光纖通信技術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認的開拓者,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 。(湖北省人民政府 評)

縱觀趙梓森的一生,是對實用科技興趣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的科學報國理想。無論是風雨如晦還是陽光燦爛,無論是科研走進死胡同覺得山窮水盡,還是突然間靈感迸發柳暗花明,他都視作生活的饋贈,命運的安排。他都笑着面對,一如既往地堅持最初的夢想,一步一步地去實現 。(《中國科學報》、新華網 評)

趙梓森展現了堅持技術創新、為國家、為人民"綴網勞蛛"的革命精神,展現了科學家的本色之美、豐富人生的沉澱之美 。(《中國高新區》 評)

人物影響

2001年,趙梓森將湖北省政府評"科學技術特殊貢獻獎"的50萬獎金中的20萬捐給窮困山區辦一所小學,並命名為"梓森希望小學"。

視頻

趙梓森:「中國光纖之父」的追光之路

趙梓森:永不停歇的追光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