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趙眜(?―公元前122年),史料多作趙胡,南越武王趙佗之孫,趙仲始之子,西漢諸侯國南越國第二任君主,公元前137年―公元前122年在位。

趙昧
趙昧.jpg
概要
姓名 趙昧
諡號 文王
陵墓 南越王墓
政權 漢朝西漢
在世 公元前122年

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趙眜繼承王位。公元前122年,趙眜去世,諡號文王,葬於今廣東省廣州市解放北路象崗山,即著名的"南越王墓"。趙眜死後,由其子趙嬰齊繼位。

目錄

人物生平

繼承王位

趙眜,史料多作趙胡,是南越武王趙佗的孫子,南越太子趙仲始的兒子。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因趙眜的父親趙始早己亡故,所以南越群臣擁立趙眜繼承王位,[1]

去世子繼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趙眜病重,其子趙嬰齊向漢武帝請求回到南越國。同年,趙眜去世,諡號文王,葬於今廣東省廣州市解放北路象崗山,即著名的"南越王墓"。趙眜死後,趙嬰齊繼承王位。

為政舉措

趙眜在位一共16年,長期患病,性情軟弱,沒什麼建樹。他雖然在閩越侵犯南越之時,巧妙的把漢武帝搬出來,讓漢武帝來對付閩越,而自己不用大傷元氣。但此舉,也使趙佗時期就已經役屬南越國的閩越,和南越國脫離役屬關係,而直接受制於漢朝中央,使南越國實際上被孤立起來。

同時,使漢武帝找到藉口,派嚴助假借表彰趙眜能忠於臣屬之職為名,請趙眜赴京朝見漢武帝,最後迫使趙眜把兒子趙嬰齊送到漢武帝身邊充當侍衛達12年之久,對日後南越國內部之亂埋下伏筆。

歷史評價

司馬遷史記》:"甌駱相攻,南越動搖。漢兵臨境,嬰齊入朝。"

吳士連大越史記全書》:"文王交鄰有道,漢朝義之,致為興兵助擊其讎。又能納諫,稱疾不朝於漢,遵守家法,貽厥孫謀,可謂無忝厥祖矣。"

史籍記載

家族成員

長輩

祖父:南越武王趙佗

父親:趙始(一作趙仲始)

后妃

他的后妃史書均無記載。1983年發掘趙眜陵墓時,出土為她殉葬的四位夫人的五枚印章,因此他至少有4位夫人。王后是誰,則期待進一步的考證。

四位夫人:

右夫人,名趙藍。史書無記載,但1983年發掘趙眜陵墓時,出土她的2枚印章,從而得知她的名字和身份。她的印章一是金印,而且稱"璽"(詳見西漢右夫人璽金印),一是象牙材質。[2]

左夫人,姓名生平不詳。她的印章是銅印,稱"左夫人印",地位僅次於右夫人趙藍。

泰夫人,姓名生平不詳。她的印章是銅印,稱"泰夫人印",地位次於左夫人。

?夫人,姓名生平不詳。她的印章是銅印,稱"?夫人印",在四位陪葬的夫人中地位最低。"?"是因為出土時印章腐蝕嚴重,已經無法辨認。根據專家推測,很可能是"否"或"部"字。

子女

趙眜有多少子女,因史料缺乏不得而知。史書上留下記載的只有兒子趙嬰齊,被立為太子,趙眜死後繼承南越王王位。

陵墓

趙眜穆,亦稱南越王墓,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解放北路象崗山。南越王墓發現於1983年,是迄今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隨葬物最豐富、唯一飾有彩繪的石室墓。該墓藏於象崗山腹心深處20餘米,出土有"文帝行璽"金印和"趙眜"玉印以及玉角杯等珍貴文物一萬餘件,由此可確定墓主即為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墓室建築面積約100平方米,仿陽宅形制建造,坐北朝南、前朝後寢,分前後兩部分,分別由石門隔開。墓前部為前室、東耳室、西耳室;後部為主棺室、東側室、西側室和後藏室。墓主葬具為一棺一槨,安放在主室正中。墓中不僅放置諸多奇珍異寶和生活用品,還隨葬15個殉人,作為他地下的僕役。南越王墓及其隨葬珍品是南越國的重要歷史遺存,對研究秦漢時期廣州乃至整個嶺南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1996年,南越王墓被國務院公布為[3]

文獻參考

南越
君主
漢代
諸侯國

  1. 史稱南越文王
  2. 因此推斷她在趙眜的群妾中地位最高。
  3.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