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走進孔府(凌代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走進孔府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走進孔府》中國當代作家凌代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走進孔府

文友們去登泰山去了,而我要領略人文泰山之貌,一窺孔府之顏。讓那些平時就在身體裡,平平仄仄的儒學隱聲,也來個侃侃粘連相遇。也了卻我與時間上游的儒學孔府,有一個握手言歡的歡喜。或許,這一相遇,碰撞出的聲響,能讓深入到骨髓到身體各個部位的儒學記憶,生髮出我現在講不明的精神新空間來。我知道,山東曲阜有三孔,即孔廟、孔府、孔林。三孔是孔子思想物化的完整體系。而我只進一門,以個人之眼,窺見了聖門之貌,當然也就是我的一孔之見了。 ——題記

我直立在孔府大門前,眼盯着門兩邊柱上懸掛的一副藍底金字對聯匾發呆。「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對聯中「安富尊榮」的「富」字,少了上面一點,「文章道德」的「章」字,下面的一豎一直通到了「立」字。聖人家的大門對聯是絕對不會錯的。可眼前怎麼解釋呢?

由孔子仁、義、孝、道儒學精華力柱為支撐,有厚重思想「名不正言不順」等語言瓦片,「克己復禮」「仁者愛人」等思想磚塊切成的牆體;以生命哲學和儒學元素為敘述依託;以「里仁為美」和諧之風尚為氣象的孔府,是從孔子文字轉換而來的精神空間,建築物象里,都閃爍着心靈正能量的色光。自然物象與審美取向,構成了民間情懷的「故宮」。這裡連天接地的建築群,就是時間的一個通道,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們,就在這裡往返。生命哲學的觀照,已將這裡打造的風生水起。兩千多年來,生命體驗、哲學思考、美學與文學都揉和在這民間著名的建築群中。一方擁有精神太陽光照的聖地,怎會出錯。民間情懷蕩滌着我的疑惑,儒學的重味,碾壓着薄學而不懂的我。

一掛胸牌的姑娘微笑向我走來,人還未到聲卻先入耳,「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聲音的音節隨腳步由遠而近,話語的停頓時,輕聲笑語的姑娘已走到我面前。一句孔子兩千年口氣說過的話,瞬間就縮短了我與這姑娘的心理距離。歡迎你到孔府來。姑娘瞄着我的眼神,試着問,不解對聯兩個字是嗎?我點頭默認。姑娘說,也就是「富貴無頭,文章通天」之意,這副對聯里還有故事呢。孔府,果然氣度不凡,連匾額都能掛出故事,飄出文化的霸氣來。相傳這副對聯,是清書法家紀昀的手書。欣然地跨過故事的門檻,一腳就跨過了我魂牽夢繞,有着2500歷史的中國第一家——孔府的門檻。

這是一片孔子的世襲衍聖公的後代居住的府第。洪武十年(1377年)始建,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孔府共有廳、堂、樓、房463間。九進庭院,三路布局。其布局分三路:東路即「東學」,為家廟所在地和接待朝廷欽差大臣的地方。西路即「西學」,是衍聖公讀書和招待一般客人的場所,有各種廳堂、軒房70餘間。孔府主體中路,分前後兩大部分。前為「官衙」,設六廳三堂,轄管勾、百戶、孔庭族長以及曲阜縣衙四個衙門,後為「內宅」,有前上房,前後堂樓,後五間。最後是孔府花園,又名鐵山園。其平面布局為傳統的四合院,全部青磚青瓦,與相鄰的孔廟形成鮮明的對比,是僅次於北京故宮的貴族府第,為我國封建社會中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建築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裡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築。孔子死後,子孫後代世代居廟旁守廟看管孔子遺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後裔住宅已擴大到數十間,到金代,孔子後裔一直是在孔廟東邊。隨着孔子後世官位的升遷和爵封的提高,孔府建築不斷擴大, 能讓儒學故鄉的節氣、陽光和雨水再入孔府,至宋、明、清又擴大了規模。孔府占地約7.4公頃,有古建築480間,分前後九進院。加上後花園,共占地240畝。

三路就在我的面前,腳邁向哪裡?怎樣解讀這土地上的物語。東路建有一貫堂、幕思堂、孔氏家廟等;西路是孔府當年接待貴賓和讀書習禮的地方,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花廳等;中路是孔府的主體建築,前半部為官衙,後半部為內宅。我正不知如何時,突然想起了孔子《論語》里的話「守中道而用之」,就不假思索地沿着儒文化的中路向府內走去。

我像讀《論語》文字般恭閱孔府家譜「仁愛」構建的精神屋宇。一個大孔府,也就是一部象形、立體的孔子思想多層面再現的體系。一步一步走,一扇扇的心緒之門在悠然打開,我在移步中,就如進入了孔子思想構建的大氣象、大氣場之中。

入二門,過二堂,來到了孔府內宅。孔府內宅門內壁上面有一幅狀似麒麟的動物,名叫「貪」。前上房,貪壁正北迎面就是正廳7間。是孔府主人接待至親和近支族人的客廳,也是他們舉行家宴和婚喪儀式的主要場所。前上房內正中高懸「宏開慈宇」的大匾,中堂之上,掛有一幅慈禧親筆寫的「壽」字。

「貪」,傳說是天界的神獸,怪誕兇惡,生性饕餮,能吞金銀財寶。儘管在它的腳下和周圍全是寶物,可它就連「八仙」的寶貝都要占為己有,但它並不滿足,還想吃掉太陽,真可謂貪得無厭了。看着這幅圖畫,我自然就想起《論語》里「克己復禮為仁」的話。過去孔府主人過此門,會喊「過貪門」,這幅壁畫是告誡子孫不要貪贓賣法,也能算作一條重要的圖畫家訓吧。

孔府里瀰漫着孔子思想的光澤,在孔子六藝城(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的書廳里,我站在世界上最大的一組精雕木刻《論語》掛壁面前,看着面積有200平方米的《論語》漢字,感慨萬千。木雕《論語》共選有關修身、養性、治國、論證等方面的內容四十一則,九百九十九個字組成,是由中央戲劇學院院長王錫平教授雕刻而成。而孔子杏壇群像就在字前,1:1比例製作的群雕彩塑,集中體現了孔子與七十二賢孜孜不倦、求知若渴的情景。面對栩栩如生聚在銀杏樹下的聖賢們,仿佛有跨越時空,突然有想與他們對話的感覺。我聞到了空氣中的香味,還情意纏綿地分離着記憶與文字間距里的想象,人興奮地處在外來心光色彩的映照之中。人夢幻地走到七十二賢的行列之中,體驗並擺弄着聖賢們的衣角,逐字逐句讀着「熔古鑄今」的大《論語》,「與人恭而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朗讀聲是否驚擾了時間上游的孔子和他的聖賢們,我想從我的默啟里,重新找到我內心靈動,投射到他們臉上的映照。我的這些行動和情感,控制着我平穩地呼吸與專注的目光。

走着,看着,思想與孔府的舊物碰撞着。我的眼睛突然一亮,思想與物體在頃刻之間撞出了火花。在一廂房裡,我眼含着孔子46歲看到的「宥坐」而不放。今天的時光之色與昨天的暗紅補色着天象,追憶的時光漸漸就充滿了時間流水的涼爽。時間隱約出縈系在我心頭的故事。

公元前506年,孔子到魯桓公的廟中去參觀,見到一種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問看守廟宇的人:「這是什麼器具?」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用來給寬待赦免的人坐的器具。」孔子說:「我聽說寬待赦免的坐具,空着時會傾斜,裝了一半水就會正,裝滿水了就會翻倒。」孔子回頭對學生說:「往裡面灌水吧。」他的學生提水來灌,倒了一半水時欹器就端正了,裝滿了水後欹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它又傾斜了。孔子感慨地說:「唉,怎麼會有滿了而不傾覆的呢?」子路說:「請問有保持滿的方法嗎?」孔子說:聰明有智慧的,就用愚笨的方法;功勞大過天下的,就用退讓的辦法;用勇力震撫世間的,就用膽怯的辦法;富裕遍布四海的,就用謙恭的辦法。這就是所謂不斷裝滿又不斷損耗的方法。

水滿則溢,月圓則缺,這是大自然中常見的現象,從這些自然現象中,先哲悟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滿招損,謙受益。孔府安裝了「欹器」,藉此警示後人「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府的「宥坐」給我聯想很多,做人也應如「宥坐」,只有做到智高不顯鋒芒,居功而不自傲,勇武而示怯懦,富有而不夸顯,謙虛謹慎,好好學習,防止驕傲自滿,才能保持長久而不致衰敗。

此刻午時,孔府後花園裡只我一人。坐在環境幽雅,景色美麗比北京故宮後花園還要大的花園裡,獨享孔府秀色,讓孔府的風清理思緒,洗滌自己,在涼風習習孔府的自然里安頓身心,也是我宗教般的情感寄託。

孔府後花園,是文人們的心靈花園。始建於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前後經過三次大修,占地50餘畝的花園,就是儒學裡植物生動的經文。你看這裡的假山、噴泉、曲橋、花塢、亭以及敬花神的石壇,其中有山、水、林、曲橋、花塢、水榭、噴泉,還有水中石島、乘涼的花廳、敬花神的石壇、賞月的涼台、焚香讀書的壇屋等等,凝結着時間上游濃濃的鄉音,也淡然經歷着人們千年目光的閱讀。

眼前,古松柏樹群就不斷給我青翠的遐想,河水也不斷地向我閃爍着孔府水文字的波光,而花園裡泥土也向我吐着它的地氣。透過孔子身後時間拓展的山水,我感到時間並沒有將我們與孔子隔開,那個時代的陽光、雨露,早潛入到鄉土之中。我輕鬆漫步在後花園裡,這裡的植物與泥土向我呈現着溫潤與踏實的內質。大有身在花園,意在物外之義。沿着傳統的審美,體驗着孔府曲徑通幽、古老、安靜,來自歲月深處的象形,思想處在對仁愛的通感之中。在物化的文字里,我感到了語言的溫度,同時也升起一種精神的溫暖。

坐在河橋上,人如在畫中。孔子思想的音韻,並充盈在這意想的空間。人在這裡靜思,有如魚在水,忘其為水之感。這裡也真是「養德性」的好地方。兩岸樹上的鷺鳥在自由滑翔,我聽不清它們的小鳴。在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疊之中,我視後花園的美聲為一種穿越時空的孔府解說詞。

風稍一轉換,一片童聲由遠而近: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而第一》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第六》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第七》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第十三》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論語 堯曰第二十)------ 朗朗的童聲,是人童年的「韶樂」美美陣陣入耳,童聲里漢字奇妙的音節, 漂浮在河面上,從我孩童時代的心頭瀰漫開來。一幅詞語的圖畫,在音韻中次第打開。記憶細部靜默鬆散,我的瞳孔在水面上閃光。誦讀聲此起彼伏,一陣接着一陣,我的腦海里一個一個復跳着這些《論語》的漢字。

聲音與眼睛裡的物體隨風碰撞,摸索的心性在一種體味中輕嘆。聲音與夢幻都漸漸消失在水天……這種莫名的消失,只給了我火苗輕舔茶葉炒青的感覺。可我的眼睛裡還充盈着活動的物象,這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的聲音,傾說着我對先人的懷念,對孔子的崇敬與讚嘆,也可能是我心底使命的追問之聲吧。我沉浸在嚴肅和懷想之中,在語言文字的美度里喜悅着。生命質感告訴我,孔府的氣息正一點一點在我身上遊走,也一點一點疏通我的脈搏。在語言文字厚度的意境裡關照自然,翻閱情感,真是美不能言。最後,收道於心的還是那個真實的孔子。我想以上那些話出之孔子之口時,一定是濃重的山東口音。

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思想是和諧世界的曙光。怎樣用不偏不倚的眼光看孔府,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行為規範,以「中庸」為思想方法,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能量,學習孔家弟子經過內心的陶冶與熔鑄,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成了我坐在孔府後花園的思考。

我來孔府最初的目的,也就是想了解孔子的生存狀態,日常生活,想喝一碗孔府茶爐燒的水,嘗一嘗孔府的家常鹹菜,像從前入學一樣,給孔子神位磕個頭。在孔家的生活空間裡想象孩子們捉迷藏、過家家等等。想從孔府的日常起居,打開煌煌厚重的孔府史冊,從史料中解讀孔子的情感寄託。孔子為什麼對周朝禮樂制度由衷地佩服,而周成了孔子的事業所在,孔子是怎樣從一個早孤,成為魯國「大司寇」等等。從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裡,接近真實的孔子,使志向在道,根據在德,依靠在仁,游習在藝為「人」的孔子,在生活的細節里鮮亮起來。

可在八卦鼎沸的今天,那個久遠的孔子,已被加了許多帽子和裝飾。就是唐代畫聖吳道子的「先聖孔子行教像」,從頭到腳都被裝飾了。你看身高1.91米的孔子頭上着巾,表示天道;腳下着舄,表示地極;腰中佩劍,表示權柄;雙手行禮,表示仁愛與和諧等等。孔子從頭到腳都奉旨包裝了。我不能以我的文字重組孔子形象,那樣看到的也不是原本的孔子了。

但我知道孔子既是一位音樂的實踐家,又是一位音樂理論家,他問樂長弘,學琴師襄,在齊聞韶音樂,他是一位古琴家,他的「中庸之道」就是來之音樂。「中庸」原作「鍾庸」,是周代的一種單擊的樂器。中庸的形狀像倒放的編鐘,可以擊三面,但中間音色最好。孔子就以中庸打比方,意思「做人要守中道」,進而創建了「中庸之道」。所以,來孔府不能不聽緊緊圍繞孔子樂理的每天一次的演出。孔子六藝城藝術團,立足一個「古」字,吸取歷代《祭孔樂禮》及《蕭韶》等古典樂舞精華,揉進齊魯民間音樂,他們的古樂舞表演,民族器樂演奏已成為孔府的有魅力的新文化景觀。從這些傳承的音樂聲響里,或許能聽出詮釋孔子六藝的真聲。開花有聲,大象無形。想到這裡,我起身走出畫面,向音樂的靈光門庭走去。[1]

作者簡介

凌代瓊,安徽銅陵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多次獲全國各類散文獎。發表各類文學作品100多萬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