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赤納粹
圖片來自bannedbook

赤納粹(Chinazi),又稱納粹納粹中國納粹中共。是「中國」(China)和「納粹」(Nazi)的英語混成詞,但讀音與帶有歧視性的詞語「支那」(Chi-na)相似。該詞常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持不同政見者,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人士、香港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參與者和新疆再教育營反對者用於批評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境內(含香港澳門)壓迫中國公民、限制中國人權,在境外進行滲透擴張、推廣帶有國家資本主義特色的中國模式[1] 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納粹德國的比較

自2010年代開始,國際社會有一些人士將中國納粹德國相提並論。2014年,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評論認為:「Chinazi(赤納粹)及Chinazism(赤納粹主義)這兩個已被廣泛使用於越南語出版物及網上社群的新詞語,指的就是中國新納粹風格行徑。」

2015年,時任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在談及中國南海填海造地時,將中國比喻為納粹德國。《環球時報》發表文章反駁,指艾奎諾三世無知且言行沒有底線,對邦交國進行「侮辱性誹謗」。

2018年,中國流亡作家余傑出版了《納粹中國》一書,敘述當今中國正出現邁向納粹德國的勢態。「赤納粹」一詞由國際社會對中共破壞世界秩序的指控轉為民運人士對中共破壞公民人權的抨擊。同年,中國多個地方都有教會和十字架被官方強行拆除,更有信徒被迫放棄信仰。此舉被一些牧師批評儼如重演納粹德國逼害宗教人士的悲劇。

2019年8月,澳大利亞眾議院議員安德魯·哈斯提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將中國的崛起比喻為納粹德國的崛起,認為西方國家不應低估中國共產黨帶來的威脅。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發表聲明,表示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各國而言是機遇而不是威脅。

2019年,在香港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中,一些示威者以赤納粹形容中國共產黨,也得到國際社會的進一步關注。部分抗議者認為中國在1960年代爆發的「文化大革命」以及1989年發生的「六四事件」與納粹的意識形態相關。

目錄

參考文獻

  1. 中國模式,mbal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