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滇藏葉下珠

赤壁腳盆鼓的演奏場合由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到禮儀習俗、文化娛樂,尤以民間的舞龍燈為最典型。無論是獨龍燈、群龍燈,還是婦女燈、草把燈(兒童玩的龍燈),都有陣營可觀的打鼓隊,每次鼓的數量多達十幾、數十面不等,鼓聲震耳欲聾,迴蕩十里。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赤壁腳盆鼓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簡要介紹

所屬地區:湖北 · 咸寧 · 赤壁市

文化遺產名稱:赤壁腳盆鼓

遺產編號:Ⅱ-18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赤壁市

遺產級別: 省。赤壁腳盆鼓的演奏場合由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到禮儀習俗、文化娛樂,尤以民間的舞龍燈為最典型。無論是獨龍燈、群龍燈,還是婦女燈、草把燈(兒童玩的龍燈),都有陣營可觀的打鼓隊,每次鼓的數量多達十幾、數十面不等,鼓聲震耳欲聾,迴蕩十里。

歷史起源

據《三國志》引《吳錄》載:因曹軍南下,赤壁一帶「山藪宿惡,皆化為善,義出作兵」,這些山民扎竹排,蒙盆鼓,參加周瑜破曹之大戰。《江表傳》亦稱:這些土居人往往「五六千家相結作宗伍」。當火燒烏林的烈火騰空之時,江南千百萬羨民架竹排,擊盆鼓參戰,一時「雷鼓大進,北軍大壞」。

赤壁大戰之後,腳盆鼓就成為了赤壁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紅白喜事和節慶的時候,總能聽到腳盆鼓的聲音,這一風俗在清末和民國時期達到最盛,並發展出「栽田鼓」、「挖地鼓」、「節慶鼓」、「坐喪鼓」等分支鼓種。

發展沿襲

赤壁腳盆鼓的型制極為形象、簡潔,幾乎就是當地民間一種日常生活用品的真實複製。據史料記載,這種型制的特定歷史背景便是赤壁之戰時,周瑜動員和組織駐地耕戰合一的八大烏堡積極參與對魏作戰。在其後的演變進化中,儘管它的演奏場合得到了很大擴充,裝飾也融入了其它多門類藝術,但其「腳盆」型制卻一成不變,以至形成具有廣泛基礎和高度認同的傳承遺風,迄今近1800年。

演奏曲牌多種多樣,異彩紛呈。如[龍絞柱]、[臥龍鼓]、[麒麟送子]、[天下太平]、[孔明揭書]、[八卦布陣]、[周瑜點將]、[赤壁鏖兵]等多達八十多種。這些曲牌的形成都是歷代藝人智慧和勞動的結晶,也是赤壁地方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以赤壁腳盆鼓為題材創作的

相關評價

由於 社會發展的快速多變,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多元文化的匯合交織,赤壁腳盆鼓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也發生了深刻變革,以致活動空間日漸縮小;傳統 民間藝人的不斷老化,造成了這一民間藝術的嚴重斷層,其製作技藝和演奏技巧也漸淪入後繼乏人的艱難困境,[1]加強這一民間 器樂藝術的搶救、保護工作已迫在眉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