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罕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賽罕區(Saihan District)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的市轄區,位於呼和浩特市區東南,轄區總面積1025.2㎞²,也是呼和浩特市區中面積最大的市轄區。2012年總人口63.56萬,轄1個自治區級開發區,3個鎮、101個行政村,8個街道、81個社區,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的多民族聚居區。
2016年,賽罕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57億元。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2019年10月,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目錄
歷史沿革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沿大青山南麓修築長城,「置雲中、雁門、代郡。」賽罕區地區屬雲中郡管轄。「原陽以為騎邑」,即進金河鎮大黑河東南岸一帶建立騎兵訓練基地。雲中郡所轄的武泉縣,位於今賽罕區巴彥鎮一帶。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雲中郡居其一。漢襲秦制,仍設雲中郡,轄12縣,其中有3縣位於今賽罕區境內,即北輿,今巧報鎮一帶;原陽,今金河鎮一帶;武泉,巴彥鎮一帶。另有光襄縣,位於黃合少一帶。不同的歷史時期內,曾幾度出現,漢族和匈奴等少數民族雜居,人丁興旺、政治平穩、經濟發展的局面。
東漢末年,鮮卑族的拓跋氏在呼和浩特地區建立了北魏政權,設置「盛樂都城」,今賽罕區為其管轄。後來,北魏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將歸順的敕勒族安置在這裡,故呼和浩特地區有「敕勒川」之稱。今賽罕區在敕勒川地界內。
隋唐時期,設雲中都護府,今賽罕區均為其轄地。
五代十國時期,於公元947年,強盛的契丹族建立遼國,設置「豐州」,今賽罕區為其領地。
北宋末年,女真滅遼,建立金國。金襲遼制,原豐州稱西京道豐州。今賽罕區屬豐州管轄。元朝沿用金制,稱西京路豐州,隸屬中書省大同路管轄,今賽罕區為其轄地。
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駐牧豐州灘,故又得名「土默川」,今賽罕區為其一部分。
明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阿拉坦汗建成庫庫和屯,明廷賜名「歸化城」,今賽罕區為其屬地。
清統一後,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綏遠城建立。中華民國2年(公元1913年),歸化、綏遠兩城合併為歸綏縣。中華民國3年設立綏遠特別行政區。民國18年(1929年),綏遠縣政府成立,旋將歸綏縣城區(原歸化、綏遠城區)稱歸綏市,其城郊作為歸綏縣。從此,市、縣、旗(土默特兩旗)共存。
歸綏縣設4個區,原郊區地區分屬第二、第三、第四區。民國27年(1938年)元月十日,歸綏縣改稱巴彥縣,是年8月6日撤銷,劃歸「厚和特別市」。民國34年(1945年)恢復「歸綏縣」仍與市割界分治。民國27年(1948年)厚和特別市改稱歸綏市。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歸綏縣駐陶卜各村,下設兩個區。原郊區其他地區屬國民黨的歸綏縣政府管轄。1950年2月7日,兩個歸綏縣合併,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歸綏市近郊的10個行政村,24個自然村歸市直接領導,其餘的在原郊區區劃的有4個區,即第一區,區公所駐羅家營村;第二區,區公所駐美岱村;第三區,區公所駐茂林太村;第四區,區公所駐攸攸板村。1952年8月對原有的行政區作出調整。原屬郊區範圍的共劃為6個區。第一區,區公所駐地為攸攸板村,下轄15個行政村;第二區,駐地為羅家營村,下轄13個行政村;第三區,駐地為榆林村,下轄13個行政村;第四區,駐地為美岱村,下轄16個行政村;第五區,駐地為八拜村,下轄16個行政村;第六區,駐地為茂林太村,下轄24個行政村。
1953年05月,歸綏市將原市區近郊的10個行政村,24個自然村劃歸郊區,成立郊區工作委員會。轄麻花板,什拉門更,西菜園,鹼灘4個鄉。
1954年03月03日,撤銷歸綏縣,原轄地區全部劃歸土默特旗管轄。
1956年09月20日,撤銷郊區工作委員會,成立郊區人民委員會,呼市郊區策劃成為旗縣建制。原屬土默特旗管轄的共17個半鄉劃歸郊區管轄,包括原郊區工作委員會所轄的4個鄉在內,共設22個鄉,304個自然村。
1958年05月01日,土默特旗管轄的美岱、朱亥、討速號、八拜、南毫沁營5個鄉劃郊區管轄,郊區擴大為27個鄉。
1958年04月,郊區撤銷27個鄉,建立13個人民公社。
1960年至1979年10月,郊區人民公社各有變化。
1968年01月24日,郊區人民委員會改稱郊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12月,呼市郊區革命委員會改稱呼市郊區人民政府。
1982年底,郊區共有15個人民公社:榆林人民公社、小井人民公社、保合少人民公社、羅家營人民公社、毫沁營人民公社、攸攸板人民公社、太平莊人民公社、八拜人民公社、章蓋營人民公社、西把柵人民公社、巧報人民公社、西菜園人民公社、小黑河人民公社、桃花人民公社、黃合少人民公社。
1984年07月,郊區各人民公社改稱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稱行政村或村委員會,郊區共轄15個鄉,234個行政村363個自然村。
1999年07月01日,原郊區的毫沁營、保合少、小井鄉全部農村及巧報鄉,羅家營鄉的部分農村劃歸新城區。同時,把原屬新城區的人民路、大學西路街道辦事處全部及中山東路、迎新路街道辦事處的部分居委會劃入郊區。原郊區攸攸板全部農村劃歸回民區管轄,西菜園鄉、小黑河鄉,桃花鄉全部農村劃歸玉泉區管轄。
至2000年5月,原郊區改稱賽罕區,包含城區和農區兩部分,成為呼和浩特市所轄的城區的一部分。
2006年,撤銷巧報鎮、西把柵鄉,將巧報鎮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制和西把柵鄉的5個村(東黑河、東喇嘛營、正喇嘛營、西喇嘛營、保全莊)合併設立昭烏達路街道;將原西把柵鄉的16個村(黑蘭不塔、如意和、前不塔氣、後不塔氣、什蘭岱、大廠庫侖、小廠庫侖、討號板、沙梁、西把柵、東把柵、辛家營、合林、東鼓樓、西鼓樓、六棋牛)合併設立敕勒川(路)街道;撤銷巴彥鎮、太平莊鄉,將巴彥鎮原管轄的行政區域整建制和太平莊鄉的4個村(白塔、舍必崖、屹老闆、部獨利)與中專路街道的機場居委會合併設立巴彥街道;將太平莊鄉的9個村(添密梁、添密灣、美岱、集賢、辛莊子、黑沙圖、五路、保素、太平莊)併入黃合少鎮。
行政區劃
賽罕區轄5個街道、5個鎮、2個鄉:人民路街道、大學西路街道、烏蘭察布路街道、大學東路街道、中專路街道、巧報鎮、榆林鎮、巴彥鎮、黃合少鎮、金河鎮、太平莊鄉、西把柵鄉。
人口民族
轄區內有漢族、蒙古族、回族、滿族、朝鮮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白族、黎族、錫伯族、維吾爾族、壯族、鄂溫克族、鄂侖春族等少數民族。2012年總人口63.56萬。
交通
公路
賽罕區經過境內的5條高速公路與l條省道,為人民的生活和出行等各方面提供了便利條件與良好保障,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好地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需要。G6、G7、G110呼殺線以及呼和浩特(榆林)至烏蘭察布運煤專線等高速公路過境,其中C6高速公路境內長5.12㎞,雙向四車道,有羅家營1個出口,通往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G7高速公路境內長5㎞,雙向四車道;C110高速公路在賽罕區境內全長23㎞,雙向四車道,為一級公路;呼殺高速公路在賽罕區境內全長12.159㎞,雙向四車道,為一級公路,有八拜1個出口,通往呼和浩特方向;呼和浩特(榆林)至烏蘭察布運煤專線在呼和浩特市境內主線長24㎞,線位穿越賽罕區榆林鎮等8個行政村、黃合少鎮4個行政村等。繞城高速,全長57㎞,在賽罕區境內長為31㎞,為一級公路。S102省道過境,在賽罕區境內全長15㎞,其中一級公路10㎞,二級公路5㎞。
賽罕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在近年來得到了較大提升。目前,賽罕區農村公路總里程583.364㎞,其中縣道125.204㎞,鄉道83.678㎞,專用公路22.335㎞,村道352. 147㎞。
鐵路
呼和浩特東站,位於呼和浩特市區東面,距呼和浩特站8.7㎞,總體建築面積98300㎡,其中無站台柱雨棚建築面積39900㎡,旅客乘降運輸組織採用「上進下出」與「平進下出」的進、出站組織疏導流線。呼和浩特東站自2006年09月開工以來,經過4年建設,形成一座現代化大型客運站。東站總建築面積近10萬平方米,建有6個站台、30個售票窗口、候車面積比原有火車站大近5倍。總體布置設客車到發線7條,貨車到發線2條,正線2條,中間站台3座,站台西端設5米寬行包地道1座。站房設電梯24部,旅客最高聚集人數可達1萬6千人,去賽罕區到呼和浩特東站最佳地點,建議去呼和浩特東站上下車最方便。
呼和浩特站,2012年,運輸收入日均182.2萬元,其中客運97.2萬元,貨運85萬元;發送旅客480萬人次,擔當着呼鐵局43.2%的客運任務,旅客發送人數日均1.4萬人,最高時達2萬人;客貨車日均辦理輛數為16890輛;日均裝車184.1車,卸車為198.5車;年貨物發送量360萬噸;日均接發列車75對,去賽罕區到呼和浩特站太遠,建議不要去呼和浩特站上下車,是不方便的。
2012年12月03日,集包三四線客線大撥接順利完成,標誌着集包三四線鐵路建成通車。集包三四線於2009年04月開工建設,線路位於既有京包蘭鐵路通道中段,東起內蒙古烏蘭察布境內的古營盤站,途經呼和浩特,終到包頭站,項目總投資163.67億元,全長351㎞,設計最高速度160㎞/h,為一級雙線電氣化鐵路。
航空
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是國家一類口岸機場和國際機場,2012年呼和浩特機場共運送旅客5435287人次,較2011年增長了25.5%,提前10天完成全年530萬人次的運輸生產任務。呼和浩特機場2012年共保障運輸航班55548架次,較2011年增長了19.6%;日均旅客吞吐量14891人次,日均貨郵行155.1噸,同比增幅分別為25.5%、16.4%。其中,8月17日,呼和浩特機場運送旅客29382人次,創呼和浩特機場單日旅客吞吐量最高紀錄,與2011年吞吐量峰值相比,增長39.4%。
地理環境
賽罕區位於呼和浩特市區東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40°36′~40°57′、東經110°40′~112°10′,東與的卓資縣、涼城縣毗鄰;南與和林縣、土左旗接壤;西、北與呼和浩特市的玉泉區、新城區為鄰;東西長43㎞,南北寬41㎞。賽罕區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形有山區、丘陵、平原。氣候乾燥,溫差大,屬溫帶大陸性氣候。穿越境內的主要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
經濟
綜述
2013年,賽罕區生產總值預計同比增長1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同比增長140%。地方財政總收入預計完成100.2億元,同比增長60.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預計完成35億元,同比增長13%。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303億元,同比增長10%。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地方財政總收入三項指標增幅居呼和浩特市第一位,地方財政總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居呼和浩特市第一位,地方財政總收入成為自治區102個旗縣區中第四個突破百億大關的地區。
2016年,賽罕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57億元,同比增長8.1%。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97.6億元,同比增長13.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7.8億元,同比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04.8億元,同比增長9.4%。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4056元,同比增長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531元,同比增長7.3%。
第一產業
2011年,以菜奶業為主的現代設施農業蓬勃發展,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新建蔬菜保護地5000畝,累計達到1.8萬畝,菜田面積達到7.9萬畝,蔬菜上市量達到38萬噸。羊蓋板萬頭奶牛牧場園區主體、大型青貯窖及配套設施已完工,新建續建19個奶牛牧場園區,賽罕區牧場園區達到36個,奶牛良種率、單產水平居呼和浩特市首位,養殖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榆林鎮二道河扶貧移民開發二期工程100戶村民住宅主體完工,東干丈等4個老區村「一村一品」產業扶貧項目順利實施,蘇木沁等10個新農村重點村建設全部完成。
2016年,累計投資44.98億元,完成了全區95個行政村和31個自然村基礎設施建設及公共服務工程,啟動了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工作,農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建成綠色防控示範田2000畝,打造特色種植基地8個,完善集中育苗中心10個,全年蔬菜上市量達到35.5萬噸。全年新增奶牛3327頭,牧場奶牛單產水平達到7噸。種植優質苜蓿草8658畝,總收入達到1041.6萬元。全年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4萬畝,實施了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5個,新增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3平方公里。精心實施扶貧工程,全區1459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第二產業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預計完成336億元。中石油500萬噸煉油擴能改造項目全面投產,產值同比增加214億元,占賽罕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0%,成為呼和浩特市工業經濟和財政收入的最大增長點。重點工業企業上繳稅金占地方財政總收入的50%以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億元,同比增長7.5%。新增歐通能源和金水河陽光實業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2016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4億元,新增中環能源、歐通能源規模以上企業2家,扶持發展中小企業12家。拆並改造燃煤鍋爐110台,削減二氧化硫904.8噸、氮氧化物191.5噸、煙塵219.4噸。完成環評項目151個,取締違法違規十小企業12家。
第三產業
2013年,賽罕區服務業總產值預計達到345億元,同比增長11%,占賽罕區地區生產總值的68%。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260億元,同比增長12%,占賽罕區固定資產投資的86%,投資拉動作用進一步顯現,發展後勢更加強勁。服務業繼續發揮對賽罕區地方財政總收入和安置就業的支撐作用,稅收占地方財政總收入的36%,全年新增就業崗位1.1萬個。
投資15億元的維多利摩爾城建成開業,自治區首家外資超市家樂福投入運營。投資90億元的永泰城、投資45億元的上海鵬欣金游城和星游城、投資25億元的中海藍灣、投資16億元的彩虹城等一大批城市綜合體開工建設。積極引進投資60億元的深圳茂業等商業項目。投資5.2億元的建行總部即將投入使用,投資30億元的萬正尚都等總部經濟加快建設。中心城區金融保險、商務辦公、酒店餐飲、休閒娛樂等商業業態更加豐富。
啟動投資7.7億元的沙良鐵路貨運物流項目,加快建設投資20億元的利豐汽車公園、投資5.9億元的城發金河物流園,積極引進投資120億元的毅德城、投資35億的內蒙古金屬行業協會鋼鐵物流、投資20億元的祥泰集團倉儲物流等一批重點項目,區域特色商貿物流產業逐步形成。
2016年,沙良物流園年營業收入達到170億元,西門子、蒙牛等22家企業入駐園區。沙良物流園二期開工建設,城發金河物流園、新華文化物流基地加快推進。金橋電子商務產業園入駐企業242家。引進了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東疆進口商品呼和浩特直營中心和內蒙古九州通醫藥物流項目。開展了八拜湖公園和石人灣水利風景區建設前期工作,編制了102省道沿線旅遊發展規劃,推進了萬鑫農業園等35個旅遊項目建設。全年接待遊客達到52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90億元。
社會
文化
2013年新建公共電子圖書閱覽室12處、農村文化資源信息共享工程站點76個,並全部免費開放。為11個村(社區)安裝健身路徑,為74個中遠郊行政村免費安裝廣播電視「戶戶通」衛星接收設備1.3萬套。舉辦了冬季文化節、首屆草原國際啤酒節等文體活動1430場次,參與人數達25萬人次。
2016年,內蒙古自然歷史博物館基本建成,內蒙古民族文化影視產業園等項目開工建設。累計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社區綜合服務中心15個,打造精品示範社區15個,126個新建空管小區全部納入屬地管理。創建精神文明單位18個、文明示範村13個,整治環境衛生等突出問題5大類700餘項。
教育
2013年,開工建設市蒙幼南園區等4所幼兒園和36中、東風路小學等4所學校改造工程,新增校舍8萬平方米,新增教學班68個。廣泛開展城鄉教師交流互助、教育系統五個「十佳」評選活動。公開招聘教師149名,全部充實到教育教學一線。積極開展內蒙古師範大學與區民族中學合作辦學對接工作。實施了巨華小學民辦公助改制工作。18中成功創建成自治區級示範性學校。
2016年,市蒙幼南園區等18個教育項目建成並投入使用,民族中學雙語教學樓等8個教育項目正在加快推進。公開招聘教師223名,為30所農村學校1289名教師發放生活補貼516.9萬元。
醫療
2013年,全區11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19個村衛生室全部實現基本藥物零差價銷售。全區新農合財政人均補助標準從25元提高到35元,參合率達到99.38%。新建、改建烏蘭察布東路、人民路、昭烏達路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社會保障
2013年,城鎮新增就業7752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185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31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發放小額擔保貸款700萬元。全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6.1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8.5萬人,新農合參合農民達到9.8萬人,完成低保等社會救助提標工作,社會保障實現全覆蓋。全區累計32個村25729人參加失地農民養老保險,29個村20575人參加失地農民醫療保險,切實解決了失地農民的後顧之憂。加大社會救助力度,初步搭建起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智能化信息核對平台,為全區1.8萬人發放低保金6498萬元,為9375戶農村困難家庭發放冬季燃煤補貼563萬元。投資800萬元新建黃合少敬老院,新增床位180張。
2016年,全區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6.2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0.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850萬元。全年共發放城鄉社會救助救濟金6691.8萬元。全年共解決各類信訪案件453件,為1678名農民工追回被拖欠工資2250萬元。
名勝古蹟
昭君墓
又稱「青冢」,蒙語稱特木爾烏爾琥,意為「鐵壘」,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處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漢代名妃王昭君的墓地。
昭君墓,始建於公元前的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悠久歷史,現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君墓,是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築而成。墓體狀如覆斗,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000㎡,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
萬部華嚴經塔
萬部華嚴經塔位於呼和浩特市區東18㎞處,因塔表面是白色,俗稱「白塔」,建於遼代聖宗年間(公元983~1030年)。是遼代豐州城內佛教寺院「大明寺」的一部分,是為存放萬部佛教「華嚴經卷」而修築的,故名為萬部華嚴經塔。塔身高55.55m,基座圍長56m,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的磚木結構。塔的第一層南面有塔門,篆書石刻「萬部華嚴經塔」匾額嵌於塔門門楣上。[1]
1982年,白塔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白塔出土一張壹拾文的「中統元寶交鈔」,是忽必烈稱元之前發行的紙幣,一時間轟動海內外,這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紙幣。
城市榮譽
2017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2018年12月29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2019年10月,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2020年3月,入選2020中國雙創活力百佳縣市。
視頻
《魅力賽罕》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