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賞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賞燈

賞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文化,一般在元宵節舉辦活動,按字面理解為觀賞燈。東漢順帝時沛國豐人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創"五斗米道"而舉行的"燃燈祭斗"儀式,要算迄今了解到的最古老的原始燈會。南朝時期,國都建康(今南京)出現了舉辦傳統元宵燈會的習俗,其盛況為全國之冠。燈會興於唐,盛於宋,明朝時達到頂峰。

2006年5月20日,江蘇省南京市申報的秦淮燈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50)。

2008年6月7日,多地合併申報的燈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8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賞燈

外文名; The Lantern

分類; 民俗

地區; 中國

地方民俗

由於在客家地區"響丁"與"賞燈"的讀音相同,人們常常將普遍存在於廣東興寧客家聚集地的傳統風俗"響丁"認為是"賞燈",實為對"響丁"這一民俗的誤解。[1] 響丁,指家族裡面增加了男丁。

響丁從正月初八開始到正月十七,最多家族集中在正月十二 ,十三和十四這幾天。響丁的時間亦因姓氏、村落的不同而不同。

興寧的響丁(花燈)習俗由元宵佳節的花燈演變而來,是我國傳統農耕時代的文化遺產。興寧花燈起於元代,盛行於明,清,歷經600多年,世代相傳。興寧花燈寓意美好,寄託着興寧客家人一年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五穀豐登,人丁興旺及家業發達的善良願望。

由於興寧的客家先民初到興寧時人口較少,客家人勢單力薄,產生了多生男丁的願望。響丁是慶祝添丁。同村同姓在老祖屋迎新花燈(丁)、升花燈(丁)的活動。

如果上一年家族中有一個家庭生了男孩,那這個家族可就熱鬧了。響丁當天生了男孩的這個家庭,就會請來自已親朋好友前來祝賀。親朋好友會送上煙花鞭竹,送上的煙花鞭竹越大越好,越多越好。這代表了這個家庭的財富象徵,等到天黑以後,整個家族的人會齊齊移步回到老家(圍龍屋)進行慶賀,大放煙火爆竹,人聲鼎沸,喜氣洋洋。響丁當天也有當地人將其稱為是男孩節,因為賞燈誕生的原因,更多像是為男孩設計的。而在家族的慶祝宴席上,在過去女性是不可上座的,只有男性的族人方可入座。客家傳統思想在這方面已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不管生男生女,大多數族人都會願意為其慶賀。

響丁這天興寧人們對舞獅的不太受歡迎,因為獅子代表了女孩,大家都想多生男孩,所以賞燈這天舞獅的一般都很少,即使圍龍屋下來了舞獅,紅包也很少,少得可憐。

響丁當天有些地方會請"花燈",接花燈特別熱鬧,接花燈時必定有男童在前面領路,人們抬着用紙做的花燈,從後門走出 圍龍屋,然後在周圍方圓10公里以內繞一大圈後,在從正門回到圍龍屋,一路上,一直會有2條龍燈跟着, 一邊放鞭爆,連續不停在放,一直放到回到圍龍屋,把花燈掛起來為止。

興寧的"響丁節",比任何一個節日都隆重!在外的遊子,往往沒時間回來吃年夜飯,卻也會千方百計的趕回老家過"賞燈節"。

"響丁節"前一天(或者前兩天),村裡的負責人會召集全村的男女老少,拿出大量的鞭炮(都是集資購買的,動輒耗資十幾萬),拆開包裝,系在準備好的竹篙上,然後讓村人扛着(以前只准男性扛,如今已不分男女);請來舞獅舞龍的,敲鑼打鼓的一起出發,去"接花燈"。其中,興寧市松山下賴屋賞燈接花燈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典範。

如果碰上同一姓的多個村子一起"請花燈",那隊伍就更加壯觀!一面面莊嚴的姓氏旗以及一面面鮮艷的彩旗,在驚天動地的鑼鼓聲中迎風飄揚;雄獅與彩龍,隨着鞭炮的轟鳴而歡騰跳躍!

"花燈"一般都是事先選購妥當,存放在鎮上的"姓氏祠堂"(在鎮上沒有設立"姓氏祠堂"的,也會選擇一個門面較氣派的店鋪來存放"花燈")。

當"請花燈"的隊伍來到存放"花燈"的地方,由村里德高望重者說四句吉祥的話兒,然後眾多鞭炮齊鳴。在熱鬧的鞭炮與鑼鼓聲中,村裡的兩個"新丁代表"扛起嶄新的花燈,往村里出發。(所謂"新丁",即是指前一年出生的男孩。前一年最先出生的男孩,則稱為"丁首",第二個則為"次丁首"。如果一個村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新丁",則由"丁首"與"次丁首"的家庭代表扛花燈;如果村里只有一個"新丁"或者沒有,則由該村德高望重者替之。)

在花燈存放地至村子的路途中,鞭炮聲都不會停。因此,每逢"請花燈",整條道路都會給鋪上厚厚的一層鞭炮紙屑。

當把花燈"請"回村里後,會將其掛在祖屋的祠堂,每家每戶則會再次拿來自己購買的鞭炮,從祠堂開始燃放,一直燃放到自己家中。人們稱之為"迎丁"。(在客家話中,"燈"與"丁"同音,都讀"dian"音的第一聲。因此,"響丁"又叫"上丁"。)

"響丁節"當天,每家每戶都會有很多親戚朋友來作客,並且還會有眾多舞獅舞龍的到該村進行慶賀。

為了招待親朋好友,主人都會做一桌非常豐盛的"客家午宴":釀豆腐、釀苦瓜、釀茄子、釀辣椒、鹽焗雞、腐卷、紅燒蝦蟹……

到了"響丁節"的晚上,全村的男性會聚在祠堂,一起吃晚餐。晚餐過後,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到祠堂,向祖宗上香祭拜。

上完香,大夥都來到圍龍屋前的"禾坪",一起燃放各種煙花爆竹;有的村子還會升放"孔明燈"。

這些"煙火活動"過後,全村人會再次聚到祠堂,觀看男同胞們的"猜拳";有的人會一直鬧到第二天。

賞燈歷史

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朝伊始,國都南京城內就舉辦過元宵燈會,是中國最早記載的燈會。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張燈結彩的景況,開始從深宮禁苑、宗教場所走向民間大眾,"燈火滿市井"的場景頗為壯觀。對此,梁簡文帝蕭綱、陳後主等都曾用生動的詩歌,描繪了南朝利用燈彩來增添節日氣氛的社會風尚。

東晉、南朝時期南京作為當時中國的首都,秦淮河畔居住了很多達官貴族和豪門名士,每到元宵節,他們也效仿宮廷,張燈結彩。東晉詩人習鑿齒有詩《詩燈籠》描寫當時張燈的情形。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間,紙張技術發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絲織品的大量應用,使得燈彩藝術迅速發展。

隋煬帝時期洛陽城宮城正門端門的布燈習俗,端門燈火盛極一時,流光溢彩。端門是隋唐洛陽城皇城城的正門。歷史上有有名的元宵節端門燈火既是發生於隋唐洛陽城的端門。端門燈火的發起人是隋煬帝。

《資治通鑑》載:大業六年(610年)元宵,煬帝"於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自是歲以為常"。自此,端門燈火聞名於世,連外國使者都來觀賞。

唐武后朝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是描寫唐洛陽城裡燈節之夜的熱鬧景象。據《大唐新語》和《兩京新記》記載,唐代每年燈節這天晚上,洛陽城皇城前都要大放花燈;前後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是人山人海。

唐朝雖經過由興盛到衰弱,但每年的燈節,依然是興盛不衰。中唐著名詩人元稹的燈節詩篇,則是當時燈節盛狀的寫照。其詩云:"洛陽晝夜無車馬,漫掛紅紗滿樹頭。見說平時燈影里,玄宗潛伴太真游。"可見東京洛陽燈節時是"漫掛紅紗滿樹頭。"晚唐的李商隱,當他聽說長安舉辦盛大的燈節,自己不能前去觀賞,甚感遺憾,故寫《上元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詩:"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馬隘通衢。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用於祭祀孔子的至聖文宣王廟(今南京夫子廟)在南京建成,秦淮河河畔也成為覽勝佳地,夫子廟地區的燈會開始出現並迅速發展。

南宋的皇帝對燈會也非常支持。每年元宵節的二鼓時分,皇帝就乘着小車,帶領宮人到宣德門上觀賞鰲山。鰲山是在燈市的中央位置扎蓋起的一座如鰲形的高台,上面懸掛有數百盞花燈。鰲山的規模,在《大宋宣和遺事》中有明確記載:"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鰲山高燈,長一十六丈,闊二百六十五步,中間有兩條鰲柱。"《水滸傳》中,李逵鬧東京的背景描寫,或許就是取材於這些現實生活情節。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提倡燈節這一盛事,並將京師南京的每年元宵節張燈時間延長至十夜,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燈節。秦淮燈會在這一時期進入到發展高潮,朱元璋每年都花費眾多人力、物力、財力,製作相當數量的彩燈,以吸引民眾參加規模宏大的元宵燈會。

明朝洪武五年(1372)元宵節,更是別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萬盞水燈。朱元璋還是一位製作燈謎的高手,由此促進了元宵燈會內容向更加豐富多彩的方向發展。明朝永樂七年(1409)初,明成祖朱棣"賜百官上元節假十日",並繼續張燈結彩,營造節日氣氛。三年後又下令在南京故宮午門外,集能工巧匠籌辦燈會,精心扎制鰲山"萬歲"燈,並且與民同樂。以後年年如此。明代中期以後,南京已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都繁會景物圖》等畫卷,形象描繪了焰火奪目的鰲山及老百姓觀看演出的熱鬧場景。明代後期《正德江寧縣誌》所描繪的燈節,更是繁華得讓人目不暇接。

明朝的北京燈會已演變成了純粹的市場行為。每年的正月初十日到十六日,各地的客商和巧匠就會雲集北京,將自己製作的花燈拿到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售賣。在這短短的數天裡,不僅是花燈製作工藝的比拼,也是經商實力的比拼。北京靠近燈市的商鋪和住房,每年到了燈市開市的時候,租價就會翻番,要比平時貴上數倍,如果不是生意做得特別大的商人,輕易不敢問津。另外,燈的式樣和工藝也是新穎繁多,有鑲嵌珍玩珠寶的燈,也有從鄰國或海外販回來的燈,引來的觀賞者絡繹不絕。價格高的燈,一盞就要賣上千兩銀子。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清末。[1]

參考文獻

  1. 元宵節賞燈的來歷, 360問答 ,2018.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