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費丹旭十二金釵圖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費丹旭十二金釵圖冊
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圖片

費丹旭十二金釵圖冊故宮博物院的一件藏品

藏品簡介

名稱:費丹旭十二金釵圖冊

年份:清

類型:繪畫

規格:每開縱20.3厘米,橫27.7厘米。

所屬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作者:費丹旭

藏品鑑賞

費丹旭十二金釵圖冊,清,費丹旭繪,絹本,設色,每開縱20.3厘米,橫27.7厘米。   款署:「辛丑春日為蘭汀大兄大人屬,曉樓弟費丹旭。」鈐「子苕」、「丹旭」等印。鑑藏印鈐「蒼尗過眼」、「笙魚秘玩」、「寶琅之華」等。後幅有清袁松等人跋2段。辛丑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此圖冊取材於清曹學芹名著《紅樓夢》。作者根據小說對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賈迎春、賈惜春、李紈、巧姐等12位女性的描述生動地刻畫出她們栩栩如生的形象,故取圖名為《十二金釵圖》冊。   《紅樓夢》作為深具思想性、藝術性的經典小說,一經問世,備受社會各界的矚目並迅速成為各種藝術表現的題材。人物畫家們紛紛為小說繪製插圖、畫冊、畫頁等,著名的有王希廉本、聚珍堂本、翰苑樓本、點石齋石印本、雲聲雨樓石印本以及改琦創作的《紅樓夢圖詠》、《紅樓夢圖》、《紅樓夢臨本》等,一時推動了插圖藝術的發展。費丹旭作為以擅繪仕女著稱的畫家,深受《紅樓夢》配圖之風的感染和啟發,他於25歲時便應人之邀繪有具民間風格的《紅樓夢人物圖》冊一本。40歲時,他又受蘭汀先生之請繪成此12開圖冊,每開繪1人,行游于山石、樹木、房舍間。作者依據小說的描寫和自身對作品的理解描繪出不同人物的年齡、身份、行為特徵及其精神氣質,圖中人物雖未標識姓名,但可以通過畫面得以確認。如樹下持鋤葬花的女子,頗具「風露清愁」的氣質,她便是「孤標傲世」的林黛玉;醉臥芍藥花叢中的是史湘雲;衣着華飾、行於宮苑台階之上的是賈元春;臨窗而坐、展紙吮毫的是賈惜春;燈下托頤沉思的是秦可卿;執扇撲蝶的是為人謹慎的薛寶釵;端坐書几旁、體態虛弱的是妙玉;手扶柴門四下張顧的是巧姐等。   清秦祖永《桐陰論畫》言費丹旭「補景仕女,香艷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圖中以沒骨法繪製的點景山石、樹木,於簡潔明了中構築出特定的人物活動環境,有助於揭示人物內在的精神情感,同時令畫面飽滿並富有情趣。所繪人物為典型的晚清仕女畫形象,符合當時仕女畫的審美時尚,鴨蛋臉,柳葉眉,鼻若懸膽,口似櫻桃,並以朱紅點唇。這種美人畫式樣不僅為改琦、費丹旭等文人畫家積極表現,在天津楊柳青、山東濰縣、蘇州桃花塢的民間年畫裡亦屢見不鮮。圖中部分人物的面容、衣裙有斑駁的黑污色,這是因為作者所使用的白粉內含有金屬成份,在氧化作用下出現返鉛的結果。

藏館介紹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1]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