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貴州盤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盤州市為2017年國務院批准新設立的一個縣級市。盤州市由貴州省直轄,六盤水市代管。是貴州西大門,地處滇、黔、桂三省結合部,具體位置在東經104°17'46"-104°57'46";北緯25°19'36"-26°17'36"之間。東鄰普安,南接興義,西連雲南省富源、宣威,北鄰本市水城區。全境南北長107公里,東西寬66公里,總面積4056平方公里。有着獨特的區位、交通、資源和大企業集中等優勢,被譽為"滇黔鎖鑰"、"川黔要塞"、"金三角" 及世界古銀杏之鄉-中國金色妥樂。

該縣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深厚,自古即為商賈雲集之所,財富物豐之地。境內有古人類文明遺址--盤縣大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二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有古銀杏、大洞竹海、坡上草原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榮獲"全國最美生態旅遊示範縣"和"美麗中國示範縣"稱號。同時是貴州省首個列入全國百強縣行列之一。

2014年盤州市入選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99位和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第88位。[1]

歷史

盤縣有人類出現,據史可考可以追溯到距今約有3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盤縣古為夜郎地,漢屬宛溫。晉隸寧州,劉宋時置西安縣,南齊稱西寧縣。唐初為訓州地,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置盤州,天寶後至宋代為於矢部(齊彌部)地。元初置普安路。後升招討司,繼改宣撫司,復為普安路。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衛府並設,改普安路為普安府,另置普山府(土府),土流二知府與衛同地分治。後普山府廢,普安衛升軍民指揮使司(後變廢,復稱衛)。永樂元年(公元1043年)設普安安撫司,十三年(公元1415年)安撫司廢,改置普安州。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遷普安州與普安衛同城而治。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析州屬三營三里地置普安縣,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普安衛併入普安州。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升普安州為直隸州,十六年改普安州為普安直隸廳。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改盤州廳。民國2 年(公元1913年)改盤縣。

1949年12月20日解放,1950年4月成立縣人民政府,隸屬興仁專區。1952年12月4日興仁專區改為興義專區,盤縣隸屬關係改屬為興義專區。1956年7月18日,興義專區撤銷,與安順專區合併,盤縣歸屬安順專區。1965年8月17日,恢復興義專區,盤縣復歸屬興義專區。

1965年11月29日,在盤縣境內設立盤縣礦區人民委員會,受煤炭工業部和貴州省人民委員會雙重領導,盤縣仍歸屬興義專區。1966年2月22日,礦區改為特區。1970年12月2日,原盤縣特區與盤縣合併為盤縣特區,歸六盤水地區領導,行使縣一級職權。1978年12月18日,六盤水地區改設為六盤水市後,盤縣特區歸六盤水市領導。1999年2月28日,盤縣特區更名為盤縣,隸屬關係不變。

央廣網貴陽2017年4月15日消息,根據《民政部關於同意貴州省撤銷盤縣設立縣級盤州市的批覆》,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盤縣,設立縣級盤州市,以原盤縣的行政區域為盤州市的行政區域,盤州市人民政府駐亦資街道鳳鳴北路1號。盤州市由貴州省直轄,六盤水市代管。

盤州市是國家正式解凍撤縣設市審批後,全國首批、貴州省第一個獲批的縣級市。「盤州」作為盤縣的歷史地理名詞,因盤江而得名,最早在唐初出現,最晚在清末使用,在盤縣及周邊具有深遠影響,史籍記載明確,歷史淵源深厚,承續關係清晰。以「盤州市」命名,凸顯了盤縣悠久深遠的歷史和文化,有利於歷史地名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揚。[2]

地理

地貌

全境地勢西北高,東部和南部較低,中南部降起。北部的牛棚梁子主峰海拔2865米,東北部的格所河谷海拔735米。相對高差2130米。由於地勢的間隙抬升和南北盤江支流的切割,形成了境內層巒疊嶂,山高谷深的高原山地地貌。

氣候

區境屬亞熱帶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 平 均 氣 溫 為15.2C°,歷年 極端最高氣溫為31.2C°,極端最低氣溫為11.2C°。最熱月7月均溫為20.2C°,最冷月1月均溫為5.1 C°,最熱月與最冷月溫差15C°,年均無霜期271天,日照時數1593小時;年均降水量1390毫米,雨熱基本同季。5-10月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8%,適宜於動植物的繁衍生長。亦時常出現局部性倒春寒、冰雹、洪澇、秋綿雨等災害性天氣。

區劃

盤縣39個鄉鎮辦(3個街道辦事處、23個鎮、2個鄉、11個民族鄉)

4個街道: 翰林街道(2013年從紅果鎮析置成立)、亦資街道(2013年從紅果鎮析置成立)、兩河街道辦事處(2013年撤鄉設辦)、勝境街道(原平關鎮和火鋪鎮合併而成)。

22個鎮:紅果鎮雙鳳鎮灑基鎮水塘鎮馬依鎮板橋鎮民主鎮盤江鎮竹海鎮響水鎮樂民鎮保田鎮柏果鎮西沖鎮斷江鎮劉官鎮大山鎮石橋鎮滑石鎮(2013年撤鄉設鎮)、珠東鎮(2013年撤鄉設鎮) 、 新民鎮(2013年撤鄉設鎮)。

2個鄉:英武鄉、忠義鄉。

11個民族鄉:普田回族鄉、馬場彝族苗族鄉、雞場坪彝族鄉、舊營白族彝族苗族鄉、羊場布依族白族苗族鄉、保基苗族彝族鄉、四格彝族鄉、淤泥彝族鄉、普古彝族苗族鄉、坪地彝族鄉、松河彝族鄉。

人口

2012年全年城鄉居民低保戶數115718戶,其中:城鎮21500戶,農村94218戶。其中:城鎮41659人,農村172021人。

2011年,人口出生率為10.44‰,自然增長率4.15‰,出生人口性別比109.19,符合政策生育率96.89%,實現了"三降一升"目標。年末公安戶籍總戶數為40.64萬戶,年末總人口118.7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25人。2011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1152人,城鎮登記失業人數324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03%。[3]

經濟

綜述

2013年,全年生產總值完成361.72億元,同比增長17.9%;其中一產、二產、三產分別達23.62億元、255.09億元、82.9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4%、17.9%、20.6%。財政總收入完成68.52億元,增長4.64%,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新體制)完成44.91億元,較上年同口徑增長18.7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828元,同比增長15.2%,在全省經濟發展增比進位綜合評比中預排名第2。

工業

2013年全縣工業產值達515.69億元,增長22%。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園區建設有序推進,紅果經濟開發區、盤北經濟開發區、盤南工業園區共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5.98億元。

農業

2013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31.27萬噸,同比增產8.66萬噸,實現恢復性增長;肉類總產量達7.12萬噸,增長12.1%。九大產業加快發展。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湧現出了平關鎮石腦村、勝境村和劉官鎮小屯村等一批示範亮點村,啟動建設了保田、滑石等農業產業科技園區。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培育省、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9個,建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81個,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明顯增強。[4]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境內礦藏資源豐富。金、銀、銅、鐵、鉛、鋅、汞、石膏、石棉、大理石、冰洲石、煤層氣等均有分布。煤的儲量為105億噸,種類齊全,煤質優良,為江南諸省之冠。明初煤炭即已作燃料使用。國家決定開發盤縣煤田。1966年來自全國20個省(市)、14個礦務局100多個單位1.5萬餘人的建井隊伍投入建礦會戰,70年代先後投產,規模之大、速度之快,全國少有。至1985年,盤江礦務局共有5 個礦、6對井、2個選煤廠、1個水泥廠和其他附屬單位。1985年,全區原煤產量423萬噸,選精煤142萬噸,土焦64萬噸,煤炭工業產值達12879萬元,占工業產值的66.5%。

土地資源

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82.4%,丘陵地占9.2%,壩地占2.4%。宜林宜牧土地373.5萬畝(量算畝,下同),占土地總面積的61.3%,宜耕地面積145.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3.9%。其中較好的耕地僅4.7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0%,多分布在海拔1000-1900米之間。

生物資源

盤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諸多獨特的特色產品生物資源,其中比較出名的有盤州紅米、盤縣苦蕎米、盤縣核桃等諸多生物資源。[5]

交通

盤縣交通便利,320國道、國家高速公路G60鎮勝段橫穿東西,212省道和在建的水盤高速公路縱貫南北,"一橫一縱一環線"公路網和100分鐘縣域經濟圈基本建成,長(沙)昆(明)快速鐵路客運專線、畢(節)水(城)興(義)高速公路加快建設,貴(陽)昆(昆)鐵路盤西支線、南(寧)昆(明)鐵路、水(城)紅(果)鐵路在盤縣縣城紅果交匯。2016年建成通車滬昆高鐵和盤興高速。目前正在規劃建設盤興鐵路和水盤鐵路,盤興鐵路預計在2017年10月動工建設。

旅遊

盤縣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舊石器時代遺址--盤縣大洞。列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有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

縣城南郊的碧雲洞,自明代以來為文人青睞,留下許多詩文摩刻,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在遊記中詳加描述。

特產

盤州紅米、盤縣火腿、保基茶葉、盤縣刺梨果脯等

名人

蔣宗魯字道父,明朝普安衛(今貴州盤縣)人。明世宗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舉人,次年進士。歷官濬縣知縣、刑部主事、雲南臨沅兵備副使、河南按察使、右布政使、副都御史巡撫雲南。還著有《詩文集》、《治浚款議疏草》等,均已失傳。

邵元善字台山,明朝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舉人。授峨縣知縣,升民部司徒郎,又被謫通州判,改涿州知州。

邵元哲明朝貴州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舉人,次年進士。明神宗萬曆年間任淮安府知府。

邵元吉字黃裳,明朝貴州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為重慶府同知邵華譜之子,淮安知府邵元哲之兄。性孝友,博通經史。元高中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舉人,元哲中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進士。《黔詩紀略》錄有元吉的詩二首。

蔣傑字美若,號象岩,明朝普安衛(今貴州盤縣)人。明朝宗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舉人,次年進士。曾任廣東副使,文採風流,雅有時譽,是當時有名的四大書法家之一。

王柞遠字無近,明朝貴州普安衛(今貴州盤縣)人。明神宗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舉人。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充經筵講官,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協理詹事府事掌院事,轉吏部左侍郎,晉尚書。

孟本淳(?-1663),明朝貴州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幼讀書尚氣節,有勇力,年二十時見天下大亂,棄儒從戎,積功至總兵管。

張道藩(1899-1968),字衛之,貴州盤縣人(城關鎮張家坡)。歷任廣東省政府秘書,貴州省黨務指導員,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南京市政府秘書長,國立青島大學教務長(1930.4-1930.10.18),浙江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交通部常務次長中央執行委員,內政部常務次長,"國民大會"選舉事務副總幹事,教育部常務次長,中央社會部副部長,中央政治學校校務主任,教育長,中央宣傳部長,海外部長,第一屆"立法委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