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貫耳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貫耳瓶是瓶式之一。流行於宋代。器形仿漢代投壺式樣,直頸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對稱帖豎直的管狀貫耳。哥窯官窯龍泉窯等多有燒制。清代亦有仿製。

貫耳瓶在古代的功能是作為一種陳設用品,或許外貌看起來也就那樣,但作為眾多瓷器形制的一種,貫耳瓶也擁有其特色。尤其那對貫耳,在別的瓷器上很難見到。貫耳瓶的兩隻耳朵呈直管狀,某種程度上也有勸誡君王廣開言路、善於納諫的含義。或許基於此,貫耳瓶才會得到歷代皇家的推崇。[1]


左傳》記載:「晉人許之,禮也。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晉侯先。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為諸侯師。」中之。齊侯舉矢,曰:「有酒如澠,有肉如陵。寡人中此,與君代興。」亦中之。伯瑕謂穆子曰:「子失辭。吾固師諸侯矣,壺何為焉,其以中俊也?齊君弱吾君,歸弗來矣!」」

晉昭公大宴諸國君王,舉行投壺盛儀。這裡所描述的情景,明確指出投壺是為國禮。[2]


當然,貫耳瓶的魅力不可能只有這麼一點,貫耳瓶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從源頭看起,《邛窯古陶瓷研究》書中提到:「貫耳式樣,早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髙頸陶壺即有雛形。」說明貫耳瓶有着悠久的歷史。到了漢代,貫耳瓶被用作投壺,投壺是古代宮廷宴飲的一種禮儀。

秦漢以後,大射禮也相應地發生變異,《隋書·禮儀志》已將大射禮歸於軍禮類「隋制大射祭侯於射用,用少牢」。唐朝修纂《開元禮》也在「軍禮」中立有射禮,宋代歐陽修《新唐書》也在「禮樂志六」中的軍禮部分記述射禮。《宋史·禮志十七》載「大射之禮,廢於五季……皇帝改服武弁,有七埒於殿下,王、公以次射,開樂縣東西廂,沒熊虎等侯。陳賞物於東階,以齎能者;設豐爵於西階,以罰否者。並圖以其冠冕、儀式、表著、埻埒之位以進」。這時的大射行於筵酒之時,已明顯有娛樂性質。

投壺禮重要的器具投壺又叫「射壺」、「矢壺」,因為壺的頸處有貫耳,因此被稱為貫耳瓶。投壺自漢代興起以來,在歷朝歷代都有流行,到了宋朝隨着瓷器工藝的不斷發展,貫耳瓶的樣式越發精美。整個宋代,龍泉窯、官窯、哥窯對貫耳瓶都有所燒制,並且生產出不少出色的產品。由於宋代流行瓷質的貫耳瓶,再用來當作行酒令的投壺有些暴殄天物,漸漸成了一種陳設用品,但不是「花瓶」。

從瓷器藝術上來看,由於宋代的龍泉窯、官窯等知名窯系對貫耳瓶都有燒制,貫耳瓶的價值也就水漲船高。對於古人來講,是精美的藝術品。到了現代,那些上了年頭的貫耳瓶成為藏家眼中的寶貝,尤其是宋代官窯燒制的貫耳瓶,在市場上頗有價值。在去年的一場拍賣會上一款官窯青釉貫耳瓶被拍出了8,946.00萬的天價,這是一個新高,但絕不是封頂。綜上,貫耳瓶能夠經久不衰也就不難理解。


據統計,宋代官窯在近幾年的拍賣市場中表現突出,價位穩步上漲。2004年,一件直徑8.4厘米的宋官窯圓形洗在拍賣會上以26.4萬元成交;2005年,一件高9.8厘米的宋官窯貫耳瓶以63.8萬元成交;同年,北京翰海一件宋官窯花口盤以528萬元成交;2008年,香港蘇富比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春季拍賣中,一件南宋官窯粉青釉紙槌瓶以6753萬港元成交,創下了當時的宋瓷世界拍賣紀錄。

宋代官窯瓷器 ,官瓷代表着中國陶瓷藝術的最高成就,屬於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由官府直接營建。有北宋官窯、南宋官窯之分。官窯瓷器雖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極少數,但是由於其所處地位和具備的優越條件,使它在當時燒造了一批宮庭所需的高檔瓷器,其高超的燒造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