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貞孝節烈牌坊

貞孝節烈牌坊
圖片來自nipic

貞孝節烈牌坊牌坊的一種。是中國古代的文化產物。

目錄

歷史

雖然旌表貞節制度早於秦代就已經存在,但最早有關貞孝節烈牌坊的記載則追溯到明代,而貞孝節烈牌坊亦在明代年間得到法制保證。[1]

貞孝節烈牌坊在二代在中國各地大肆興建。在清代,政府當局撥發銀兩用以興建貞孝節烈牌坊是朝廷表揚貞節旌表三種方法的其中一種。

清代當局最後由於撥發建牌坊的銀兩數目有限而達不到彰顯守節守孝的效果,所以在中國各地設立節孝祠。而女士恪守貞節的風俗習慣亦在清朝晚期至民國時期因為新文化運動引發的女性解放男女平等倡議而遭到衝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衡陽縣文物局,中國史上最後一批貞孝節烈牌坊是於1921年建於該縣台源鎮柳樹村。牌坊上放上石匾,而石匾上則刻有由第二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題寫的「節勵松筠」四字。[2]

用意

貞孝節烈牌坊是因為中國封建社會貞節旌表制度而衍生的產物。由於中國社會在封建時代對婦女貞操孝義非常看重[3],所以貞孝節烈牌坊則是用於表揚女性守節守孝行為的獎勵。

參考文獻

  1. 貞節牌坊. 中國通史文物數據管理. 香港: 香港浸會大學. 2014年 [2020-01-20]. 
  2. 陳鴻飛; 戴軍. 衡陽發現 最後一批貞節牌坊. 湖南日報網易新聞轉載). 2015-10-19 [2020-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6) (Chinese (China)). 
  3. 社會風氣與社會救濟. 臺灣女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