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豫坡故事(張桂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豫坡故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豫坡故事》中國當代作家張桂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豫坡故事

夏天麥浪滾滾,秋天高粱映紅了天,京廣鐵路穿境過,京港澳高速公路膚上行。要問他是哪一個?聞名遐邇的中原糧倉老王坡!

老王坡是河南三大糧倉之一,因位居河南中部,老王坡又叫豫坡。我在這裡出生,我從這裡長大

豫坡是一位慈祥的母親,周圍的村莊是她無法割捨的兒孫;從豫坡酒廠出來,一條條寬闊的道路就是豫坡母親伸向遠方的臂膀,她深情地把子孫攬抱入懷。

那一年,我剛10歲,麥收季節,跟隨父母去老王坡拾賣穗成了我們小孩過「三夏」的必修課。

麥子熟了,老王坡一碧萬頃,金黃的麥田一眼望不到邊。轟鳴的收割機過後,難免有灑落的麥粒,遺落的麥穗。哪裡有麥穗,哪裡有麥粒,豫坡人都拾出了經驗。餓了,有自帶的乾糧,渴了,有甘甜的老王坡河水。三五天下來,每人一二十斤的麥粒收入不成問題。

拾麥結束,豫坡人還要準備一年燒的。那時候,為趕收麥進度農場的收割機手只收割麥穗,深深的麥稈兒都留給了周圍村莊的村民。收割麥茬的村民早晨迎着朝霞出發,傍晚伴隨夕陽回家。一輛輛滿載秸稈兒的架子車,承載着莊戶人一家越冬的溫暖,延續着一日三餐的爐火。三伏天一過,在每一個豫坡人家的庭院裡,都會有一個或高或低、或大或小的麥秸垛兒。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王坡用它那肥沃的土壤和甘甜的豫坡水,還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使得豫坡人吃喝不愁。農作物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大麥小麥油菜一年一熟增加到今天的一年兩熟,夏收麥子,秋收高粱和大豆,後來,又增加了甘蔗、西瓜、蔬菜、藥材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奔小康的路上,豫坡人前進的步伐一年比一年紮實,高效。

1962年,河南省在老王坡召開農業生產現場會,來自全省10大地區,100多個縣的種植能手,紛紛把自己最得意的農作物展示給大家。這其中,A縣的棉花,B縣芝麻,C縣大豆,老王坡的紅薯成了展會的亮點。

走在參觀者的最前面,講解員的普通話清脆悅耳,大家聽着講解,欣賞着每一個農展品的產地和特色:A縣的棉花潔白、須長、有彈性,B縣的芝麻杆高、角多、油質好,C縣的大豆色澤艷麗、籽粒飽滿,老王坡的紅薯塊大,味道好,有光澤,歷朝歷代,多用於貢品……

參觀結束,領導講話,種植能手發言,說到各自家鄉產品的優勢,A縣的代表說,A縣的棉花起源於乾隆南巡年間,還是乾隆一手播種,才逐步發展到今天;B縣的代表說,B縣有山有水,陽光充足,獨特的地理優勢,才長出了B縣的芝麻;C縣的代表說,C縣的大豆從李自成那時推廣開來,早已叫響了十里八鄉。輪到老王坡趙大伯發言了,趙大伯微微一笑:以上大家的產品都不錯,要麼長相養眼,要麼香氣撲鼻,要麼歷史悠久,要麼名人效應,但有一句話他們都沒說:以上農作物的技術員都是老王坡人……

人群中開始出現了騷動,趙大伯不動於色,伸開雙臂,向下擺動幾下手掌,示意大家安靜:稍安勿躁,稍安勿躁。請聽我講,我們老王坡的紅薯,咱不信廣告,看「療」效。下面,有請大家品嘗老王坡的大紅薯。

趙大伯剛說完,就有村民給大家呈上了一盆剛出鍋的熱紅薯,看着色香味俱佳,還冒着熱氣的大紅薯,大家一搶而空。

好吃嗎?趙大伯自豪地笑着問台下的饞嘴們。

甘甜——

第一波聲音響起;

面甜——

第二波聲音響起;

香甜——

第三波聲音響起;

到底什麼味?

爽甜——

這次的回答終於一致了……

現場會結束了,參觀的人流依然絡繹不絕,看大家饞嘴老王坡的大紅薯,台上的領導大聲說:「老王坡,北依黃河,南臨秦嶺與淮河,真乃風水寶地也。」

趙大伯不懂之乎者也,但他明白領導是在讚美老王坡。看領導講話沒詞了,趙大伯有板有眼一字一頓地大聲說:「生活錯不錯,請來老王坡;風水是勤勞,寶地靠耕作——」

老王坡是風水寶地,這是地靈,其實還有人傑。中國宋代有了 「六一居士」 歐陽修,其不知,老王坡還有一個盲人 「六大忙」。

「六大忙」戶籍名叫張廣田,老王坡洄浀趙人士。1972年,張廣田先天性雙目失明。1975年發大水,母親把不到三歲的他放進了一個木盆里,依靠頑強的意志和毅力,他和村民們躲過了一劫。

長大後,張廣田獨自南下廣州闖天下,艱難的學藝唱歌生涯中,結識了妻子蔣顏梅。蔣顏梅是一名四川妹子,她勤勞、樸實遠嫁到中原,把青春留在美麗的婆家,把滿腔的愛傾注與張廣田一身,幾十年如一日地照顧着張廣田及其一家人,和諧美滿,幸福有加。

1990年,張廣田創作的《猛虎學藝》獲得省殘疾人第二屆藝術調演演奏三等獎,1991年,張廣田參加1991年縣迎春書會,受到縣文聯和民政局的肯定,1994年,張廣田被地區行政公署評為優秀殘疾人,不久,他創作的《五不閒》獲得地區首屆殘疾人文藝調演優秀演出二等獎,受到地區民政局、文化局、殘疾人聯合會的表彰。1998年,張廣田創作的大調曲子《殘人歌》獲得地區首屆「金橋杯」農村業餘文藝匯演創作二等獎,其中,《器樂》類節目《和諧頌》在第七屆省殘疾人藝術匯演中分別榮獲創作二等獎和表演二等獎,受到省殘疾人聯合會,省教育廳,省文化廳、省民政廳、省廣播電影電視局的表彰。

在廣州學藝唱歌中,《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羊城晚報》分別以不同的新聞素材報道了張廣田自強不息、身殘志堅,並送他「當代阿炳」稱號。

1994年9月,北京舉辦的「遠東及南太平洋殘疾人運動會」, 張廣田受省政府領導委託,自編自演自唱《殘疾人》等曲藝節目,宣傳家鄉,為家鄉運動員加油助威,贏得了觀眾的陣陣喝彩。

春天裡,我們有幸拜訪了張廣田一家三口,庭院的桃樹下,張廣田一家三口分別給我們表演了自己的拿手節目。小姑娘的《手機》等兩首歌舞,技藝精湛,贏得了我們長時間的掌聲,蔣顏梅一曲《草原上不落的太陽》精彩至極,喝彩一片。最後,張廣田演唱了自己自編自拉自彈自唱的《扶貧政策就是好》等節目。演唱結束了,我問張廣田:「歐陽修晚號'六一居士』有說法,你的'六大忙』到底是哪'六大忙』啊?」

不等張廣田開口,張廣田的姑娘走到父親身邊,小手指着張廣田身邊的各種樂器:「一是左腿綁小木魚,二是右腿綁小叉,三是右手拉胡琴,四是右手兼顧打簡板,五是吹口琴。」

「才五個器樂啊?」

「六是爸爸一張演唱的嘴!」

站在酒廠的三樓房頂極目遠眺,鬱鬱蔥蔥的莊稼盡頭,高高的樹木叢中,一座座鄉村樓房時隱時現,一個個村莊牽手相依,緊緊地依偎在豫坡周圍。

充足的糧食作物為豫坡酒廠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釀酒原材料;綠色食品豫坡老基酒純天然無污染就是這麼來的。酒廠的工人,大部分是來自周邊村莊的豫坡人。農忙時節田間勞作,農閒季節酒廠上班。要問豫坡人在奔小康的路上為啥致富快,這就是答案。

酒廠內,原漿糧食酒源源不斷地從流水線上裝箱裝車,發往各地。酒賣出去了,酒糟子咋辦?聰明的豫坡人早有了打算。每一個豫坡人都知道酒糟子是養豬的上等飼料。不等酒糟子堆積如山,大家爭相來拉酒糟子回家。酒廠受益,村民發財;合作共贏,各取所需。豫坡人簡直把致富的秘訣做到了極致!

在豫坡集團的國家3A旅遊文化生態園裡,在廠史榮譽室里,我們看到了豫坡人勵精圖治、奮力拚搏的腳印:從1982年改革開放初期,豫坡酒首次榮獲國家「農墾部優質產品」到今天逐漸形成濃醬兼香、濃頭醬尾的豫坡老基酒獨特風格,豫坡人融合了5000年歷史文化和酒文化的有機結合。

涓涓之水成海洋,顆顆愛心變希望。2009年豫坡集團設立豫坡老基酒愛心助學基金。10年10場愛心基金髮放儀式,10次愛心接力,先後有1300多貧困學子得到了豫坡老基酒愛心助學基金的資助。

改革促進企業大發展,開放推動豫坡再騰飛。為打造豫酒品牌,2016年以來,新組建的豫坡集團應運而生。2017年12月,豫坡集團下轄的豫坡老基生態文化園通過了國家3A級旅遊景區驗收。與此同時,河南省固態釀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酒業協會豫坡老基酒風格研究中心相繼落戶於此。

喝着豫坡水長大,吃着豫坡糧立業,品嘗着豫坡酒成熟知天命。風雨70年,我和新中國共成長,幸福70年,我和豫坡心連心。喝豫酒,吃豫菜,做一個有品位的豫坡人,我們豫坡人演繹着豫坡故事……[1]

作者簡介

張桂榮,西平縣五溝營初級中學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