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谷茴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 的圖片

谷茴香,中藥材名。

別名為蘹香(《藥性論》),小茴香(《千金方》),土茴香(《本草圖經》),野茴香(《履巉岩本草》),大茴香(《朱氏集驗醫方》),谷茴香谷香(《現代實用中藥》),

香子(《中國藥植志》),小香(《四川中藥志》)。

來源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茴香的果實。9~10月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乾後,打下果實,去淨雜質,曬乾。

性味歸經

辛,溫。

①《藥性論》:苦辛。

②《唐本草》:辛,平,無毒。

③《本草經疏》:味辛平,甘,無毒。

④《江西草藥》:性溫,味辛。入腎、膀胱、胃經。

①《湯液本事》:入手足少陰、太陽經。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脾、膀胱三經。

③《本草經疏》:入足大陰、陽明、太陽、少陰經。

功能主治

溫腎散寒,和胃理氣。治寒疝,少腹冷痛,腎虛腰痛,胃痛,嘔吐,干、濕腳氣。

①《千金食治》:主蛇咬瘡久不瘥,搗敷之。又治九種瘺。

②《唐本草》:主諸瘺、霍亂及蛇傷。

③《開寶本草》:主膀胱、腎間冷氣及盲腸氣,調中止痛,嘔吐。

④《日華子本草》:治干、濕腳氣並腎勞頹疝氣,開胃下食(』食』一作』氣』),治膀胱痛,陰疼。[1]

⑤李杲:補命門不足。

⑥《傷寒蘊要》:暖丹田。

⑦《玉揪藥解》:治水土濕寒,腰痛腳氣,固瘕寒疝。

⑧《本草求真》:肝經虛火從左上沖頭面者用之。

⑨《隨息居飲食譜》:殺蟲辟穢,制魚肉腥臊冷滯諸毒。

⑩《中藥形性經驗鑒

別法》:治慢性氣管炎。

⑾《吉林中草藥》:散寒止痛。治疝氣,腎寒小腹痛,胃痛,腰痛,遺尿。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有強烈香氣。莖直立,圓柱形,高0.5~1.5米,上部分枝,灰綠色,

表面有細縱紋。莖生葉互生,葉柄長3.5~4.5厘米,由下而上漸短,近基部呈鞘狀,

寬大抱莖,邊緣有膜質波狀狹翅;葉片3~4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線形至絲形。

復傘形花序頂生,直徑3~12厘米,傘梗5~20枝或更多,長2~5厘米,

每一小傘形花序有花5~30,小傘梗纖細,長4~10毫米;不具總苞和小總苞;

花小,無花萼;花瓣5,金黃色,廣卵形,長約1.5毫米,寬約1毫米,

中部以上向內捲曲,先端微凹;雄蕊5,花葯卵形,2室,花絲絲狀,

伸出花瓣外;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極短,淺裂。雙懸果,

卵狀長圓形,長5~8毫米,寬約2毫米,外表黃綠色,頂端殘留黃褐色柱基,

分果橢圓形,有5條隆起的縱梭,每個棱槽內有一個油管,合生面有2個油管。花期6~9月。果期10月。

藥材性狀

乾燥的果實,呈小圓柱形,兩端稍尖,長5~8毫米,寬約2毫米。基部有時帶小果柄,

頂端殘留黃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黃綠色。分果呈長橢圓形,有5條隆起的稜線,

橫切面呈五邊形,背面的四邊約等長,結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種子1粒,

橫切面微呈腎形。氣芳香,味甘微辛。以顆粒均勻、飽滿、黃綠色、香濃味甜者為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炒熱溫熨。與蛋類一起清炒食用,味道鮮美。

藥理作用

茴香油可作驅風劑,在腹氣脹時排除氣體,減輕疼痛。

它能降低胃的張力,隨後又刺激之,而使其蠕動正常化,縮短排空時間。

對腸則增進張力及蠕動,因而促進氣體的排出。有時在興奮後蠕動又降低,

因而有助於緩解痙攣、減輕疼痛。此種作用可被局部麻醉藥取消,因此可能是神經反射性的。

它還有某些抗菌作用,茴香醚可能是抗菌的有效成分。

在豚鼠的實驗性結核中,茴香醛並無抗結核作用,但能略微加強小量鏈黴素之效力。

小茴香酮為樟腦的異構體,故有與樟腦相似的某些局部刺激作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