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調節陰陽
圖片來自優酷

調整陰陽

調整陰陽是一種專業術語,運用於中醫學

目錄

概念

所謂調整陰陽,是針對機體陰陽偏盛偏衰的變化,採取損其有佘,補其不足的原則,使陰陽恢復於相對的平衡狀態。從根本上講,人體患病是陰陽間協調平衡遭到破壞,出現了偏盛偏衰的結果:故調整陰陽,「以平為期」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根本法則。

應用

(1)損其有餘:損其有餘,又稱損其偏盛,是指陰或陽的一方偏盛有餘的病證,應當用「實則瀉之」的方法來治療。

①抑其陽盛:「陽盛則熱」所致的實熱證,應用清瀉陽熱,「治熱以寒」的法則治療。

②損其陰盛:對「陰盛則寒」所致的實寒證,應當溫散陰寒,「治寒以熱」,用「寒者熱之」的法則治療。 由於陰陽是互根的,「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在陰陽偏盛的病變中,如其相對一方有偏衰時,則當兼顧其不足,配以扶陽或滋陰之法

(2)補其不足:補其不足,是指對於陰陽偏衰的病證,採用「虛則補之」的方法予以治療的原則。病有陰虛、陽虛、陰陽兩虛之分,其治則有滋陰補陽、陰陽雙補之別。

①陽病治陰,陰病治陽:陽病治陰適於陰虛之證,陰病治陽適用於陽虛之候。「陰虛則熱」所出現的虛熱證,採用「陽病治陰」的原則,滋陰以制陽亢。「陽虛則寒」所出現的虛寒證,採用「陰病治陽」的原則,陰虛者補陰,陽虛者補陽,以平為期。

②陽中求陰,陰中求陽:根據陰陽互根的理論,臨床上治療陰虛證時,在滋陰劑中適當佐以補陽藥,即所謂「陽中求陰」。治療陽虛證時,在助陽劑中,適當佐以滋陰藥,即謂「陰中求陽」。因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故臨床上治療血虛證時,在補血劑中常佐以補氣藥;治療氣虛證時,在補氣劑中也常佐以補血藥

③陰陽雙補:由於陰陽是互根的,所以陰虛可累及陽,陽虛可累及陰,從而出現陰陽兩虛的病證,治療時當陰陽雙補。由於陰陽是辨證的總綱,疾病的各種病理變化都可用陰陽失調加以概括。因此從廣義來講,解表攻里、升清降濁、補虛瀉實、調理氣血等治療方法,都屬於調整陰陽的範圍。

中醫基礎醫學理論: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對立制約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存在着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對立的陰陽雙方時刻都在相互對立的狀態中相互制約着。如寒涼與溫熱,水與火相互對立;同時溫熱可以驅散寒冷,冰涼可以降低高溫,水可以滅火,火可以蒸化水液等。溫熱與火屬陽,寒冷與水屬陰,這就是陰陽之間的相互制約。陰陽雙方制約的結果,使事物取得了動態平衡。就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言,功能之興奮為陽,抑制為陰,興奮制約抑制,抑制制約興奮,興奮與抑制相互制約,從而維持人體功能的動態平衡,這就是人體的正常生理狀態。   

(二)互根互用   

陰陽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現象中相互對立着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係。陰或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條件。如上為陽,下為陰,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沒有下也就無所謂上。興奮屬陽抑制屬陰,無興奮就無所謂抑制,無抑制也就無所謂興奮。熱為陽,寒為陰,沒有熱也就無所謂寒,沒有寒也就無所謂熱等等。所以說,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中醫學把陰陽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稱為「互根」。   

陰陽的互用是指陰陽之間還存在着相互資生、相互促進和助長的關係。如氣主動屬陽,血主靜屬陰,氣能生血、行血,血能載氣、養氣。故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之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就是對陰陽互根互用關係的高度概括。   

如果由於某種原因,使陰陽雙方這種互根互用的關係遭到破壞,就會導致「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就人體而言,機體物質與功能之間的互根互用關係失常,機體生生不息的功能也就遭到破壞,甚則「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而死亡。

調節陰陽
 
圖片來自優酷

  

(三)消長平衡   

「消」是消弱、減少:「長」是增強、增長。陰陽消長是指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陰陽雙方,不是處於靜止不變的狀態,而始終處於「陰消陽長」或「陽消陰長」的運動變化之中。所謂「消長」,是說一方增長,會削弱對方的力量,導致對方相對不足,即「此長彼消」;或一方的不足,導致對方的相對亢盛,即「此消彼長」。陰陽雙方在這種消長變化的運動中,維持着陰陽之間的相對平衡。所以說,陰陽之間的平衡,不是靜止的和絕對的平衡,而是始終貫穿着陰陽雙方的消長變化,是動態的、相對的平衡。這種平衡關係稱為消長平衡,它也反映了辯證唯物主義關於物質的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觀點。   

事物陰陽的消長平衡是普遍存在的。如:在一年四季中,由到夏,寒氣(陰)漸減,熱氣(陽)日增,是「陰消陽長」的過程,由秋到冬,寒氣(陰)漸增,熱氣(陽)遞減,是「陰長陽消」的過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暑更迭的規律出現,正是陰陽在消長中保持着相對的動態平衡的結果。再從人體的功能活動和物質代謝關係來看:人體各種功能活動(陽)的產生,必然消耗一定的營養物質(陰),這是陽長陰消的過程;而各種營養物質(陰)的產生,又必定損耗器官的功能活動(陽),這就是陰長陽消的過程。人體在功能與物質消長過程中保持着相對動態平衡,維持着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致病因素使這種平衡遭到破壞,就會造成陰或陽的偏盛或偏衰,形成「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的病理狀態,引起疾病的發生。   

(四)陰陽轉化   

陰陽對立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從而使事物的性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如晝夜的交替,寒暑的變化,疾病過程中寒證、熱證的相互轉化都是陰陽轉化的實例。需要指出的是:陰陽消長是事物發展變化的量變過程,陰陽轉化是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的質變階段。陰陽轉化有漸變、突變兩種方式。如一年四季中寒暑交替,一天之中晝夜的轉化即屬於漸變的方式;夏天極熱天氣的驟冷和下冰雹,屬於突變形式。陰陽轉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這種條件就是「重」或「極」,即所謂「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這裡的「重」和「極」就是促成轉化的條件。如急性熱病中,由於熱毒極甚,正氣大傷,在持續高熱,大汗淋漓的情況下,突然出現體溫下降,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陽氣暴脫的危象,即屬於陽證轉化為陰證。此時,若搶救及時,處理得當,四肢轉溫,色脈轉和,陽氣恢復,陰又轉陽,病情又可轉危為安。此病例中熱毒極盛,致陽氣隨津液外泄就是陰陽轉化的條件。陰陽的轉化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陰陽消長是量變,是陰陽轉化的前提;陰陽轉化是質變,是陰陽消長的結果。

中醫基礎醫學理論: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陰陽學說貫穿於中醫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有效指導着臨床診斷、治療、護理、預防和養生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根據部位和功能活動特性可分為陰陽兩部分。就人體部位來說,上為陽,下為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按照臟腑功能特點劃分,心、肝、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六腑為陽:五臟之中,又各有陰陽所屬,即心、肺居於上部(胸腔)屬陽;肝、腎位於下部(腹腔)屬陰;脾為至陰。若具體到每一臟腑,則又有陰陽之分,如心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總之,人體組織結構的上下、內外、表里、前後各部分之間,以及內臟之間,無不包含着陰陽的對立統一。所以,《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是陰陽兩方面保持着對立統一的協調關係,使之處於動態平衡狀態的結果。從陰陽角度來看,功能屬陽,物質屬陰,即組織結構和精、氣、血、津液等物質屬陰,臟腑組織器官和精、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屬陽。物質是功能的基礎,功能是物質的反映,兩者之間不僅互相對立,而且互相依存。各種功能活動(陽)的產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營養物質(陰);而各種營養物質(陰)的新陳代謝,又必定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陽)。正常情況下,這種陰陽消長處手一種動態平衡之中,保證了臟腑功能的健全和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陰陽不能保持相對的動態平衡而失調,乃至分離,人體就會生病以至死亡。所以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   

(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人體所有疾病的發生均可用陰陽失調來概括說明。一切疾病的發生、發展決定於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正氣分陰陽,包括陰精陽氣兩部分;邪氣(致病因素)也有陰邪和陽邪之分。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就是邪正鬥爭的過程,無論其病理變化如何複雜,都不外乎陰陽的偏勝或偏衰。陰或陽任何一方高於正常水平,必然導致另一方的相對不足而發病,即「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反之,陰或陽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導致另一方的相對亢盛而發病,即「陽虛則寒」、「陰虛則熱」。此外,由於陰陽互根互用,當陽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陽虛不能生化陰液而同時出現陰虛的現象,稱「陽損及陰」;陰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陰虛不能化生陽氣而同時出現陽虛的現象,稱「陰損及陽」。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最終可導致「陰陽兩虛」。因陰陽失調而出現的病理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可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陰證可以轉化為陽證,陽證可以轉化為陰證,所謂「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四)用於疾病的診斷   

任何疾病,儘管臨床表現錯綜複雜,千變萬化;病理變化複雜多端,究其基本機制是陰陽失調。用陰陽來概括疾病的病變部位、性質及各種證候的基本屬性,作為辨證的綱領。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臨床上常用的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綱領,陰陽又是八綱的總綱,以統領表里、寒熱、虛實,即表證、熱證、實證屬陽;里證、寒證、虛證屬陰。正確的診斷,首先要分清陰陽,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做到執簡馭繁。   

(五)用於疾病的防治   

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基本機制是陰陽失調,調整陰陽是中醫學治療、護理疾病的基本原則,也是陰陽學說用於疾病防治、護理的主要內容。調理陰陽,就是損其有餘,補其不足,使陰陽重新恢復相對平衡狀態。針對疾病陰陽偏勝、偏衰的狀況,採取「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方法,達到「陰平陽秘」,使陰陽和調,恢復平衡。   

陰陽學說也可用來概括中藥的性能。藥物的性能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都可以用陰陽來歸納說明。藥物有寒、熱、溫、涼四氣,寒涼藥屬陰,溫熱藥屬陽;藥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辛、甘屬陽,酸、苦、咸屬陰。藥物有升、降、浮、沉四種作用趨向,升、浮藥屬陽,沉、降藥屬陰。在臨床治療、護理中,根據疾病陰陽盛衰的情況,結合藥物的陰陽屬性,調整陰陽,恢復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陰陽學說還可用於指導疾病的預防。善於調理陰陽是防病攝生的關鍵,養護正氣的法則要求人體內部的陰陽變化與天地自然之間的陰陽變化協調。人與自然息息相通,大自然的陰陽消長及轉化也必然影響人體陰陽變化,善於保養陰精陽氣,則邪氣不侵,中醫學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以正氣為本。

視頻

【中醫基礎理論】9.5.1調整陰陽概念與應用,自學課程零基礎教程

[1]

小科普:調和陰陽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