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理論導論
《語言理論導論》,語符學理論代表作。路易·耶爾姆斯列夫著。1943年丹麥EjnarMunksgaard出版社出版,後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分23章,系統闡述了語符學理論的基本內容。主要包含下述5個方面:1.關於對象和方法。提出只有「純粹相互關係的結構」才是語言學的真正對象。2.關於形式與實體。認為實體不是語言形式的必要前提,相反,「語言形式卻是實體存在的必要前提」,因此「實體的描寫取決於語言形式的描寫」。3.關於功能。提出語言符號系統中存在着3種主要關係:決定關係、依存關係和並列關係。認為功能是嚴格的依賴關係的表現,研究這種依賴關係是結構語言學的主要任務。4.關於兩個平面。根據索緒爾的能指/所指和形式/實體理論,提出區分「表達」和「內容」兩個平面,兩個平面各包含實體方面和形式方面,從而把語言世界分成了4個方面:表達實體、表達形式、內容實體和內容形式,並認為「符號是內容形式和表達形式構成的單位」。5.關於接換(commutation)原則。認為「接換」關係是存在於「內容」與「表達」之間的基本關係,任何表達形式的差別必然會引起內容形式的差別,反之亦然,從而提出研究接換關係是研究語言的關鍵。
本書屬純理論研究。作者仿照邏輯實證主義理論提出了一系列假設和原理,構成了一個具有特色的結構主義語言理論系統,其核心部分是語言理論的形式化、尤其是內容形式的結構化問題。本書的主要價值不在於實用方面,而在於以一種新的認識為基礎提出了一種描寫語言的理論。
作者介紹
路易·耶爾姆斯列夫(Louis Hjelmslev 1899—1965),丹麥語言學家,哥本哈根大學教授。1931年與布龍達爾(V.Brфndal)共同創建哥本哈根語言學會,長期任該學會主席。耶爾姆斯列夫是哥本哈根語言學派(又稱語符學派)的主要理論家,語符學理論的主要創始人。其主要論著,除《語言理論導論》外,還有《普通語法學原理》(1928)、《格的範疇》(1935—1937)、《論語素理論》(1938)、《語言和言語》(1943)、《語言學中的結構分析法》(1948)、《語言行為的層次》(1954)等。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
視頻
語言理論導論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文獻的概念,豆丁網,2008-11-13
- ↑ 著作與論文的優勢對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