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夢(修竹)
![]() |
《詩人夢》是中國當代作家修竹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詩人夢
年輕的時候,我以為自己會是一個詩人。不是一般的詩人,是很純粹的那種,像北島和舒婷。現在我已記不起自己寫的第一首詩,但我記得我讀過的第一本詩集,叫《海華沙之歌》,美國詩人朗費羅寫的印第安英雄史詩。那年我念初一,有一天在廢品收購站翻到這本破爛不堪的書,我花了兩分錢將它買下來。那是一個無書可讀的時代,連語文課本都是千篇一律的批判文章。所以找到一本有故事情節的詩集,對一個只能去地攤看小人書的少年來說,真是如獲至寶。我記得自己一口氣讀完,卻並沒有看懂詩中講述的故事。但是我牢牢記住了開頭一章描述的場景:偉大的神高高坐在山頂上,用森林之火點燃他的煙斗。此景象如此宏大,它一下就擊倒了我,讓一個14歲的少年在詩歌的面前五體投地。
17歲那年,我真正愛上了詩歌。那是1978年,我考入南平師專政教系。報考文科是我自己的選擇,政教專業卻令我深惡痛絕,作為一個剛剛啟蒙的文學青年,中文系才是我的夢想。為此我經常逃課,跑到四樓圖書室去看文學雜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整個國家剛剛從動盪中安頓下來,一切百廢待興。圖書室里沒有多少書可借,倒是各類文學雜誌風起雲湧,《詩刊》、《星星》、《青春》、《萌芽》、《詩選刊》、《人民文學》,一夜之間百花綻放。
《福建文學》也跟上了大潮,在這本省內權威文學期刊上,我第一次讀到了舒婷。那一刻,我感覺詩歌是如此美好。充滿才情的女詩人用她柔美而勇敢的詩行大聲地歌唱愛情,《致橡樹》、《這也是一切》、《神女峰》令我心潮澎湃,欲罷不能。我無法把訂在閱覽台的雜誌帶走,又沒有勇氣將詩頁撕去,便買了一本筆記本,將一首首切入青春魂魄的詩抄下來,集成一本。這是我最早的手抄詩集,我相信比舒婷出版自己詩集的時間更早。這本詩集我一直保存着,直到四十年後的一天,我在匡山詩會上遇到了舒婷。那時她七十歲了,而我也即將退休,詩人夢早已成了白日夢。我在夜晚的篝火旁朗誦了她的《這也是一切》,同時把那本手抄詩集拿出來請她簽名。我沒有告訴她,當年有個好青年,因她的詩歌而誤入歧途。我也沒有告訴她,師專畢業那年的暑假,我曾經去廈門鼓浪嶼燈泡廠找過舒婷。我當然不可能找到她,也沒有機會告訴她:「你用美麗的絲,編織了一個完美的繭,如果你沒有勇氣咬破,你就不會新生。」這段話,四十年後的那天晚上,已經失去了說的必要。
我也抄北島。我為那些真誠而冷靜的詩句感動,讀他的詩,我會看到一雙冷峻的眼睛,深沉地注視這個世界。我還抄楊煉、芒克和多多,還有徐敬亞和馬麗華。但我不太接受顧城,雖然我也把他的詩抄在了本子上。讀他的詩我感受不到溫暖,多年以後慘劇發生,我才知道,原來他心裡糾結着仇怨,那些詩句是他扔向人世間的石頭。
如今在我書櫥一角,還放着一疊筆記本,裡面收藏着那些手抄詩集,其中一本藍色封皮的是我自己的詩。不過我最早的詩不在那裡,它們都被用毛筆抄寫在當年學校的牆報上了。牆報又被另一份牆報覆蓋,層層疊疊寫滿詩行的白紙,被經年的風撕碎,帶走了,現在我已不能記起其中的任何一句。我是否應該感謝風,讓自己無需面對青春期那些虛妄的激情?人在年輕的時候,會莫名地激動,當年我將那些毫無把握的情緒付諸於文字,並認定那就是詩。而今,當我重新回頭審視,我承認其中一些屬於偽抒情,是空洞而盲目的嚎叫,是自己都不會相信的虛情假意。
因此,我覺得自己的實際詩齡應該從1984年算起。那年我23歲,在仙陽中學教書。有一天我被台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抓住了: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這深切的憂傷是何等寧靜與真實。後來我寫了一首《告別》,寫一個孩子黎明時分離開村莊去縣城讀書的情景。其中兩句:
你是否留戀
祖母油燈下的故事
我將這首詩寄給一位畫家詩人。幾天以後他把詩稿寄回,只用鉛筆在上面改了兩個字:
你是否留戀
祖母油燈下的灰貓
我晃然醒悟。詩不能停留在語言,它需要語言構築的意象。
另一次,與一群詩友去仙霞關。那是閩浙邊界一座險峻的關隘,一條磴道盤山而上。登到最高處,詩人們開始交流各自的靈感。徐家強說,從山下往上看,仙霞關是一個巨人,身上掛着一盤盤子彈帶;從天上往下看,仙霞關是一個巨大的頭顱,呲牙裂嘴,向着天空吶喊。
我受到了啟發。詩的視角上天入地,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
1980年代,那是一個詩歌的英雄時代,一夜之間詩人遍地。一個年輕人只須擁有一本自己的手抄詩集,就可以帶着它去流浪。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人請他喝酒,請他朗誦自己的詩歌,會有很多美麗多情的文學女青年愛上他,跟他一起去流浪。按許知遠的說法,那是一個白衣飄飄的年代。也正是那個年代,讓我認識了很多詩人,他們中的一些隨着詩潮退卻而杳無音信,另一些成了我終身的朋友。
那些年,我也產生過帶一本詩集去流浪的念頭,卻最終哪裡也沒有去。多年以後我想明白了,我這個人缺乏浪漫的氣質,也不具備一個詩人無所畏懼的勇氣。所以最終有一天我放棄了詩歌,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不過那時候我沒這麼想。我深愛着詩歌,樂此不疲地寫作,為一個美妙的句子徹夜難眠,為突然到來的一個靈感放下飯碗,為一個新冒出來的詩歌流派與詩友爭得面紅耳赤。但是,我做不到詩如泉涌,從1984年到1994年,10年裡我才寫了300多首詩。我羨慕那些高產的詩人,他們可以揚揚灑灑一口氣寫出十幾首,而我常常一個月也寫不出一首。我也沒有即興賦詩的才能,我得等待靈感自己來找我。最要命的是,我對文字有着近乎病態的潔癖,每個字、每個句式都要反覆推敲拿捏。於我而言,寫一首詩,就是一次自虐,是一個痛且快樂的過程。我將這些嘔心瀝血之作寄給各個詩歌刊物。退稿信源源不斷,被發表的只是鳳毛麟角。有時候我會痛恨這個詩人輩出的時代,居然沒有一個伯樂發現我這匹千里馬。不過那時候我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等待有一天某個著名詩報編輯慧眼識珠,將我作為中國詩壇的一顆耀眼明星隆重推出。
時至今日,如果有人問我,寫了十幾年詩,你自己最滿意哪一首?我會無言以對。但我可能會告訴你最讓自己感動的詩句:
望見田野一片寧靜
沒有收割的人
現在我還能清晰地記起那個秋天的午後,我坐在自家二樓臨河的陽台,用鋼筆在一張紙上塗鴉:
在雲的下面口唱小曲的人
像一枝黃葵
站在秋天的日光下
孤獨地 溫和地
微笑 站在去年相遇的路上
一枝黃葵
站在自己的影子裡
聆聽馬蹄的聲音
寫到這裡,筆尖突然一抖,我感覺自己像被一道閃電擊中:
望見田野一片寧靜
沒有收割的人
如此空茫無際的寂寞!我感動得差點流出了眼淚。
然而,當我激動地將這兩句念給別人聽的時候,他們卻覺得我莫明其妙。這個經歷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詩的體驗是個人的。你自以為讀懂了一首詩,其實你只是讀懂了自己。每個人都用自身的經歷去閱讀,如果他被一首詩感動,那是他在詩裡面印證了自己的體驗。而詩人的心境,只有詩人自己才能夠體味。
大概是在1985年,我在《詩歌報》發現了海子。他的那些抒情短詩讓我感動不已。我曾經獨自一人在房間裡大聲朗誦他的《五月的麥地》。後來讀到《面臨大海,春暖花開》,那些明亮的詩句後面,我隱約感受到詩人的掙扎。不久,海子臥軌自殺,我知道詩人的掙扎失敗了。海子事件讓我對詩人氣質產生了懷疑,我知道自己不會像他那樣用生命的代價去體驗詩意。為此,我寫下一首《海明威》,以表明態度:
我不幹了
你少來這一套
假如你願意
可以對自己打一千槍
但請別把槍口對準我
那口吻分明是一個無賴和逃兵。接下來的幾年,寫詩越來越少,我甚至開始反感談論詩歌。有一天,我在書店裡翻一本詩集,一個年輕人熱切又帶着幾分羞澀靠近我,他想與我討論我手中的那本詩集。我把書插回書架,並報以一個圓熟的微笑,告訴他,我不懂詩。
從書店出來走在大街上,我為自己的冷漠和虛偽感到可恥。
此情形延續到1995年冬天。在一個雪花紛飛的夜晚,我一邊喝酒,一邊寫下《最後的冬天》。這是我最後一首長詩,也是最恣意的一首,我像一個噴泉快意地噴發。寫完這首長詩,我居然小病了一場。病癒之後,我意識到自己的詩人夢醒了,我不知道醒來之後該往哪裡去。
那一年我已經33歲。有一天,我遇到了楚楚。她是《散文天地》的主編,來浦城參加筆會。楚楚聽了我一番胡言亂語的發言之後,對我說,你不要寫詩了,還是寫散文吧。我說我從沒有寫過散文。她說你能寫的,寫好了就寄給我。一個月後,我給楚楚寄出3篇散文,果然不久就陸續發表在了《散文天地》上。
再後來,我沉陷於草木。大自然的詩意如此生動而真實,我像一隻疲憊的翔鳥,從天空一頭扎進草莽,就此心安理得結束自己的詩人夢。
2024年,農曆甲辰年正月初一。凌晨4點多,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里,突然竄出一串清脆而堅定的鳥鳴。我感覺自己如夢初醒,急忙披衣坐起,在手機上寫下一段分行:
凌晨四點多
天蒙蒙亮
窗外鳥就叫了
先是一隻:過年!
然後另一隻:過年!過年!
接着一大群:過年過年過年!
過年是人的事
又不是什麼鳥事
時隔三十年,我又重新做起了詩人夢。一夢就是一年,每天一首,360首,比我曾經的十年寫得還多。現在我明白了,人是活在夢裡的,即使醒來,也還會舊夢重圓。[1]
作者簡介
修竹,原名劉軍,福建浦城人。寫過詩,嘗試性寫過小說,如今專注於草木與隨筆文字。圖文散見於紙媒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