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貳拾·堯曰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貳拾 堯曰篇

  此篇共3章,記載的是古代先賢聖王堯、舜、禹、湯等的言論以及孔子對從政的看法。

原文

  堯曰:「咨[1]!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厥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2],敢用玄牡[3],敢昭告於皇皇后帝[4]: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5],簡在帝心[6]。聯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聯躬。」周有大齎[7],善人是富。「雖有周親[8],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9],審法度,修廢官[10],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注釋】

  [1]咨:感嘆詞,表示讚嘆。[2]予小子履:商湯自稱。[3]敢:謙詞,冒昧之義。玄牡:黑色的公牛,宰殺後用作祭祀的犧牲。[4]皇皇:偉大。後帝:後,古代君王稱後,帝,在古代是最高的天神。這裡,後帝指天帝。[5]帝臣:天帝之臣,這裡指天下的賢人。[6]簡:知道、明白。[7]大齎(lài):大發賞賜。[8]周親:至親。百姓,指各族各姓受封的貴族。[9]權:量輕重的衡量。量:容量。[10]廢官:有此職位而無其官位,或有官位而不舉其職。

譯文

  堯說:「嘖嘖!舜啊!上天的使命落在你身上了,(你)要誠實地保持中正之道。(假如)天下的百姓陷於困苦貧窮,上天賜給你的祿位就會永遠終止了。」舜也對禹說過這番話。(商湯)說:「我履,僅用黑色公牛獻祭,冒昧地向光明而偉大的天帝禱告:對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的臣僕(的善惡)我也不隱瞞,您心裡也是清楚的。我本人有罪,請不要連累天下萬方;天下萬方有罪,都應歸在我身上。」周朝大封諸侯,善人都得到富貴。(周武王)說:「我雖有至親,卻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如果)有罪過,應該由我來承擔。」謹慎地審定度量衡,修復已廢棄的官職和機構,全國的政令就通行了。復興被滅亡的國家,承續斷絕了的世族,推舉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的老百姓就歸服了。所重視的是:人民、糧食、喪禮、祭祀。寬厚就會得到群眾擁護,勤敏就會取得成功,公平就會使百姓高興。

原文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1],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2],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3]。」

【注釋】

  [1]屏(bǐng):通「摒」,擯棄。[2]欲而不貪:根據下文:「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可見此「欲」是指欲實行仁義。[3]有司:古代管事者之稱,職務卑微,他們在財務出入時精打細算,這裡形容小家子氣的從政者。

譯文

  子張問孔子:「如何可以從政呢?」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就可以從政了。」子張問:「五種美德是指什麼?」孔子說:「君子給百姓好處,自己卻無所耗費;安排勞役,百姓卻不怨恨;自己欲行仁義,卻不貪利;安泰矜持卻不驕傲;威嚴卻不兇猛。」子張問:「怎樣才能使百姓得到好處而自己無所耗費呢?」孔子說:「順着百姓,讓他們做有利於自己的事,這不是給百姓好處而自己無所耗費嗎?選擇百姓能幹的勞役讓他們干,誰還怨恨呢?自已想行仁義便得到了仁義,又貪求什麼呢?君子對人,無論人多人少,無論勢力大小,都不敢怠慢,這不是安泰矜持卻不驕傲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斜視,莊嚴地使人望而生畏,這不是威嚴卻不兇猛嗎?」子張問:「四種惡政是指什麼呢?」孔子說:「不進行教育就加殺戮叫虐;不加告誡卻要成績叫暴;起先懈怠卻要限期完成叫賊;同樣是給人東西,出手吝嗇,叫小家子氣。」

  聖人的智慧

  孔子提出治理政事要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五種美德是:君子順着百姓所能得到利益之處而讓百姓獲利,而自己卻無所耗費;選擇百姓能幹的勞役讓他去干,百姓就不怨恨;自己欲行仁義,卻不貪圖財利;無論人多人少,勢力大小,君子都不輕慢,就能保持安泰卻不驕傲的態度;君子衣冠端正,莊嚴地使人望而有所畏懼,就能讓人看來威嚴卻不兇猛。而要排除的四種惡政是:虐——不加教育便加殺戮;暴——不加申誡便要成績;賊——起先懈怠,突然限期叫做賊;小家子氣——同是給人以財物,出手慳吝。

  這裡孔子提出了為政的一系列主張。君子從政總是能夠因勢利導,順着百姓的願望,讓他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使用百姓的時候讓他們干力所能及的活;為政者一視同仁保持不驕不躁的作風;官員們應該注意自己的形象。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適用的:讓百姓受益,這是為政的根本;愛惜民力這是從政者應有的情操;一視同仁這是為官者基本的工作準則和作風;形象就是口碑和名譽,這是從政者應該非常珍視的。如果今天我們的公務員和從政者能認真做到這幾點的話,我們的民族也就離偉大復興不遠了。

原文

  子曰:「不知命[1],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2],無以知人也。」

【注釋】

  [1]知命:命是命運,天命。儒家相信人一生中的禍福吉凶、生死財富都是由上天主宰,所以要面對現實,識時務。[2]知言:分析別人的言語,辨其是非善惡。

譯文

  孔子說:「不懂得命運,就不可能成為君子;不懂得禮,就不可能立足於社會;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語,就不可能了解人。」

  聖人的智慧

  這是《論語》的最後一章。孔子認為:要成為君子就要懂得面對現實命運,了解並順應客觀規律;要立足於社會,就要懂得禮;要了解認識他人,就要分析辨別他人的言語。

  《論語》一書最核心的部分是講了「怎麼做君子」的問題,而最後一章又對此做了總結。孔子說一個人如果對自己不了解,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清楚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的話,他是不配做君子的。因為渾渾噩噩的人最多是個糊塗蟲,是不能做什麼大事業的。一個人如果不懂得禮法和規矩,他就無法對這個社會有一個深入的認識,肯定會四處碰壁,最終無法在社會上立足。言為心聲,它是我們相互間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善解人意,懂得傾聽是種高明的藝術。一個人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別人的意思,不會分析別人言論中的是非善惡,那麼他就無法了解這個人,也是很難在社會中生存的。孔子從個體、社會、他人這三個層面談了人生最基本的道理,可以說《論語》的精華就濃縮在其中了。[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