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仁義禮智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仁義禮智信

近義詞三綱五常

反義詞十惡不赦

出 處 :《論語》《孟子

體 裁成語

釋 義 :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

仁義禮智信漢語詞彙,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1]

簡介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2]

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它與五行說「金木水火土」,古人創作的「梅花篆字」梅報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樂、長壽)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3]

構成及發展

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4]

原圖鏈接 仁義禮智信 來自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背離)是也。」 「性善說」,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五常」。 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

詞語分解

「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這是立身之本。

「五常」也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此為倫理原則,用以處理與諧和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組建社會。 依五常之倫理原則處之,則能直接溝通;通則去其間隔,相互感應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實是一切社會成員間理性的溝通原則、感通原則、諧和原則。

提倡「仁」,就是以人為本,富有愛心。孔子說,仁就是「愛人」。「仁」體現人的高尚情懷,是僅次於德的、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為孜孜以求的目標。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為本,一切從關懷人、愛護人、發展人的目標出發,使這個國家民族達到和諧的最佳狀態,《禮記》說,「上下相親謂之仁」,能夠做到上下相親,這個社會一定是很和諧的。仁的思想,還體現在眾生平等的狀態,孔子的教育觀是「有教無類」,社會平等才能體現愛心,如果對待別人,不是出於一種平等的理念,那麼善良將成為憐憫,它就不是對人的一種終極關懷了。

提倡「義」,就是堅持正義,保持節操。義的本義是合乎道德的行為或道理,捨生取義表明為了重信義可以犧牲生命。古代講義氣的典型人物,當屬關羽第一。說到義字,就會想到朋友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其實這是小義。我們要講的是大義,一種高於自我的善,一種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關鍵時候不能做出危害國家、民族的事情;在敵人、困難面前,不能變節投敵。在社會上要堅持正義,敢於與醜惡勢力做鬥爭,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當然,作為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對待朋友要講義氣,不能出賣朋友,不能損害朋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會上立足的基本素質。作為我們來說,就是積極維護公司的利益,不能陰奉陽違,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更不能做俗話說的吃裡扒外的事情。

提倡「禮」,就是注重禮儀,尊重他人。「禮」初始的意思是舉行儀禮,祭神求福。用珍貴的器物祭祀,表示對「天」的感謝和尊重。禮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說到「禮」,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為規範,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禮儀、禮節和禮貌。大到國家的外交,要遵循它;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樣也要遵循它。講究禮儀、禮節和禮貌,既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標誌,也是個人素質的基本體現。禮的實際運用,也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根本標誌。難怪不講「禮」的人,人們會鄙夷說他是個「動物」。

提倡「智」,就是提高素質,服務社會。知是智的古字,先有「知」字,方有「智」。「知」的意思是,認識、知道的事物,熟悉到可以脫口而出。因此,我們把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成為智者。可見,這個「智」的要求,是「大聰明」,不許耍「小聰明」;小聰明的人,不是「智者」。「智」首先體現的就是個人的能力。這個社會需要德才兼備的人,如果都是無才無德的人,這個社會是不會發展的,甚至會陷入民族危機。作為每個人來說,首先要養家糊口,如果沒有一技之長,那麼不要談服務社會,恐怕家庭都很難穩定。現在,競爭的形勢非常激烈,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體現在個人能力上,讀了大學找不到工作比比皆是。因此,只有強化自身的能力,才能談得上為社會為家庭做貢獻。

提倡「信」,就是誠信守法,一諾千金。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孔子還把「信」上升到國家政權的高度,治國「三要」,即「足食,足兵,民信之」,也就是說,國家的根本,要讓人民安居樂業,要有強大的國防力量來保護勝利果實,國家要用信用來維繫整個統治體系。「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對於一個人來說,更得信守承諾,講究信用。一個沒有信用的國家,一定沒有前途,一定會滅亡的;同樣,一個不講信用的人,在社會上是混不下去的,最終被社會拋棄。

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尚未得到充分釋放,我們不僅要積極挖掘傳統文化的市場價值,而且要懂得它們精緻的藝術表現性及兼具的文化品位與生活美學。

參考文獻

  1. 仁義禮智信各指什麼?_百度知道 3個回答 - 回答時間: 2018年11月26日 - 33人覺得有用 最佳答案: 「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 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這是立身之本。現在有必要學習發揚廣大。 ...
  2. 仁義禮智信,哪個排第一? 4天前 - 有了文字,就能記載人們的思想之道和靈感疑問,仁義禮智信,哪個排第一? 一、《道德經》告訴我們,道是根源。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
  3. 仁義禮智信,中國人為什麼要講這個? 2018年3月22日 - 1、從中國養生文化的角度講,「仁義禮智信」和「東南西北中、木火金水土、肝心肺腎脾」的屬性一脈相承,來自於我們的身體。首先「仁」代表東方,是生髮之...
  4. 仁義禮智信每個字代表什麼意思? _360doc個人圖書館 2018年7月10日 -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