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貳·為政篇》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貳 為政篇

  《為政》是《論語》的第二篇,它一共包括24章。本篇主要圍繞着「為政」、「君子」、「為學」等問題展開了討論。孔門十分重視「政事」,孔子也說:「學而優則仕。」可見,古人把《為政》列為第二篇也是大有深意的。

原文

  子張學干祿[1]。子曰:「多聞闕疑[2],慎言其餘,則寡尤[3];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

  [1]子張:姓顓(zhuān)孫,名師,字子張。陳國人。孔子晚年的弟子,比孔子小48歲。干祿:謀求做官。[2]闕:空,缺,有所保留。[3]寡:少。尤:過錯,錯誤。

譯文

  子張想學習謀求做官的方法。孔子說:「多聽,有疑惑的地方先有所保留,謹慎地說出可以肯定的部分,那麼就很少犯錯誤;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邊,謹慎地去做有把握的,就能減少後悔。言語少過失,行為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其中了。」

  聖人的智慧

  儒家的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仕做官是實現這一理想的重要途徑。孔子對自己的學生也說:學而優則仕。他認為弟子們學好了本領是應該報效國家的。然而出去做官又談何容易,他告誡子張:凡事都應該小心謹慎,說話沒有什麼過錯,做事不留什麼遺憾,那麼你就是個比較稱職的官員了。想到孔子所在的春秋時期是歷史上有名的亂世,就可以體味到夫子對弟子的這番話真是語重心長了。今天我們享有了比孔子所在時期更廣泛的自由,還需要這麼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嗎?人們常說,小心駛得萬年船。我們現在要面臨的事情遠比古時要複雜和瑣碎得多。一個工程師會因為一個小數點的錯位導致一座宏偉的大廈在瞬間坍塌,一個外交官會由於一個單詞的使用不當導致一起外交糾紛。能不謹慎嘛!我們今天的公務員,要想把工作做得好一點,是不是也能從中受點啟發呢?

原文

  哀公問曰[1]:「何為則民服[2]?」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3]。」

【注釋】

  

   [1]哀公:春秋时代鲁国最后的一位国君,姓姬,名蒋。“哀”是他死后的谥号。在位二十九年(公元前494到公元前466)。[2]何为:怎么做,做什么。[3]举:推举。直:正直端正的人。错:通“措”,废置,舍弃。枉:不正直、不正派、邪恶的人。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怎麼做才使老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提拔正直的人,把邪惡陰險的人放在一邊,則老百姓服從;提拔邪惡陰險的人,把正直的人放在一邊,則老百姓不服從。」

原文

  季康子問[1]:「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2]?」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3];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或謂孔子曰[4]:「子奚不為政[5]?」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6]。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7]?」

【注釋】

  [1]季康子:姓季孫,名肥。「康」是諡號。魯哀公時,任正卿,掌握魯國的國政。[2]以:連詞。而。勸:努力,勤勉。[3]臨:對待。[4]或:有人。代詞。[5]奚:為什麼。疑問詞。[6]書:指《尚書》。是商周時期的歷史文獻匯編。見於偽古文《尚書·君陳》篇。施:延及,影響於。有:語氣助詞。[7]其:代詞,指做官。為政:參與政治。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使老百姓對當政者尊敬,忠心為你勤勉做事,怎麼樣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百姓,百姓就會尊敬你;你孝順父母,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忠於你;提拔好人,教導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勤勉努力。」

  有人對孔子說:「你為什麼不參與政治呢?」孔子說:「《尚書》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推廣到政治上,這就是從事政治,為什麼一定要做官才算是參與政治呢?」

  聖人的智慧

  這兩章孔子仍然談的是為政的問題。孔子告訴為政者,要使老百姓認可你並願意為你做事,你必須為百姓做好表率。以正確的方式去引導人民,並適時地予以教育。孔子主張「禮治」、「德治」,這不單單是針對老百姓的,對於當政者亦是如此。當政者本人應當莊重嚴謹、孝順慈祥,老百姓就會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又努力幹活。同時孔子也提出了為政的兩個方面:其一,國家政治以孝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資格擔當國家的官職。說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張。其二,孔子從事教育,不僅是教授學生的問題,而且是通過對學生的教育,間接參與國家政治,這是他教育思想的實質,也是他為政的一種形式。總的來說,管理者似乎永遠有一個心結,子民和下屬是否忠誠而努力?千百年來的治世或亂世,分分合合、熙熙攘攘,似乎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按孔子的說法,這答案不在子民或下屬的身上,而是在管理者的心中。

原文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䡚[1],小車無軏[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1]䡚(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起串聯固定作用的榫頭。[2]軏(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起串聯固定作用的榫頭。

譯文

  孔子說:「人如果沒有了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好比大車沒有了䡚、小車沒有了軏,它靠什麼行走呢?」

  聖人的智慧

  孔子反覆強調了「信」在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信用是人處世做事的根本。它就像車上的榫頭一樣,沒有榫頭車就會散架,人不講信用,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關於信用的話題,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現在的中國,充耳皆是,媒體的宣傳,商家的保證,上自高級幹部,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在說誠信,人人都在講誠信。專家學者累牘連篇,大談誠信在目前的重要性,似乎這些東西掛在嘴上了,我們這個民族誠信缺失的狀態就會好轉,我看不然。誠信不是用來說的,不能當飯吃,而是要發自內心的,要讓大眾自覺自愿地來實踐誠信,沒有了誠信,這個社會就會失去和諧,就會難以向前發展。先從自己做起,這是誠信的根本所在,只有自己立住腳跟,才能去要求別人。

原文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1]?」子曰:「殷因於夏禮[2],所損益[3],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注釋】

  [1]世:古時稱三十年為一世。這裡指朝代。[2]殷:指商朝。商傳至盤庚,從奄遷都到殷,遂稱殷。商是國名,殷是國都之名。因:沿襲。禮:指整個禮儀制度。[3]損益:減少和增多。

譯文

  子張問:「今後十世的禮樂制度能夠知道嗎?」孔子說:「商代沿襲夏代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代沿襲商代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將來如果有繼承周代的,即便是一百世,也是可以知道的。」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1],謅也[2]。見義不為,無勇也。」

【注釋】

  [1]鬼:有兩種解釋: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這裡泛指鬼神。[2]諂:諂媚、阿諛。

譯文

  孔子說:「不是自己應該祭祀的鬼神,你卻去祭祀他,這就是謅媚。見到應當挺身而做的事情卻袖手旁觀,這是沒有勇氣。」

  聖人的智慧

  勇敢作為,是士大夫的必要素質,孔子也是十分看重。大丈夫應該有種為正義獻身的精神,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就像孟子所說的,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見義勇為在今天成了社會大力表彰的行為,我們不得不進行反思。個人的生命和價值固然十分重要,但當弱小的生命遭遇強暴,正義被邪惡所威脅時,你能無動於衷嗎?聖人對我們的啟示,就在於我們應該呵護好自己那顆尚未麻木的心。我們一次次在電視新聞上看到英雄們流血又流淚的鏡頭時,想想,我們可以做點什麼?[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