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師冕見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解讀

孔子尊重人,尤其是尊重殘疾人,此章刻畫出非常親切的典範。

盲人師冕來訪,孔子引他進屋。到台階,便提醒他這兒是台階;至坐席,便告知他這兒是坐席;待坐定,又一一告知他,這位是誰,這位是誰。師冕走了,子張問孔子,這便是接待盲人的方式?孔子給予了肯定的回答。

一切都很自然,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講究,但幾乎每個細節無不設身處地考慮到。儒家待人接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則,將心比心,推己及物,此章呈現得很清晰。[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