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憲問·第十四》9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譯】

孔子說:「領導者喜歡禮制,老百姓便容易使喚。」

【注】

《朱注》謝氏曰:禮達而分定,故民易使。

【記】

與「風行草偃」同義,前面已講。因為「禮」在遠古乃習慣法,歷代相沿,所以「易使」。與成文法強迫人們履行不同。但時移世變,「上好禮」而民未必聽從。孔學道窮而法家代興,乃時代趨勢。法家興後而又消融歸儒,成為儒法互用,所謂禮法是也。自漢代以來,禮法且入民俗,始終重誘導、規勸而輕強制、服從,均「風行草偃」、「則民易使」的遺蹟。

原文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譯】

子路問如何是君子?孔子說:「修養自己,嚴肅認真地對待政務。」

子路說:「就這樣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別人安樂。」

子路說:「就這樣嗎?」孔子說:「修養自己而使百姓安樂。修養自己而使百姓安樂,堯、舜也還不易做到哩。」

【注】

《朱注》:人者,對己而言。百姓,則盡乎人矣。

【記】

可見,堯、舜聖王也還有做不到的事。使百姓安樂,談何容易?內聖外王,談何容易?豈如後世理學家所言!

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譯】

原壤踞着雙腿,接待孔子。孔子說:「小時候不謙遜,長大了無作為,老了還不死,這叫作禍害。」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注】

《朱注》:夷,蹲踞也。……孔子既責之,而因以所曳之杖,微擊其脛,若使勿蹲踞然。

《正義》馬曰:原壤,魯人,孔子故舊。

【記】

原壤據說是孔子的老朋友,對孔子不很禮貌,孔子對他也不客氣,但因熟悉,故開玩笑,聲貌如見。

原文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譯】

闕里的一個少年向孔子傳達使命。有人問:「這小孩是求上進的嗎?」孔子說:「我見他占據大人的席位,見他與老師並肩而行。這不是求上進的,而是急於成名的。」

【注】

《朱注》:禮,童子當隅坐隨行。

【記】

今天學生如是者亦有之矣。剛進門已想獨立門戶,適登堂便與老師平起坐,未入室便自認遠勝老師。「執弟子禮甚恭」者少見。中國本有尊師傳統,「天地國親師」,師成為其中之一的崇拜對象,為其他文化所少見。今日之所以如此者,恐與前數十年斯文掃地,名列第九,毛澤東一再號召批判老師宿儒(「資產階級」專家學者)以致發展至「文革」中「考教授」之惡作劇等等不無關係。年輕一代在此種環境及其遺風「舊」俗中不自覺受感染,迄今如此。可嘆。[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