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憲問·第十四》5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譯】

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孔子吃素洗澡後去見魯哀公說:「陳恆殺了國君,請出兵討伐。」哀公說:「你去告訴那三大家族。」

孔子退了出來說:「因為我曾經擔任過官職,不能不來報告;國君卻要我去告訴那三個人。」

孔子去向三人報告,沒得到同意。孔子說:「因為我曾經擔任過官職,不能不來報告。」

【注】

《朱注》胡氏曰:《春秋》之法,弒君之賊,人得而討之。

【記】

這就是孔夫子的「迂」勁;因為當個官,依據禮制,「應當」(ought to)過問國事。雖知白說,也要去說。這也是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哀公之所以要孔子「告夫三子」,因為實權在他們手裡。「沐浴」實古巫儀(沐浴之後才能主持巫儀)之沿承,《禮記·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乃傳統之禮儀制度。據徐中舒《甲骨文中所見的儒》,「儒」乃「需」,即沐浴後主持巫祝儀式者。

原文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譯】

子路問如何事奉國君?孔子說:「不要欺騙他,可以觸犯他。」

【注】

《朱注》:犯,謂犯顏諫爭。

【記】

如今剛好相反。報喜不報憂,阿諛逢迎,無所不至。「大躍進」的欺騙導致數千萬人的死亡。中國自漢有御史、諫官制度,亦可謂將此語體制化,實開世界先河。此儒學外王之優良傳統可繼承而與現代政治相接軌者。

原文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譯】

孔子說:「君子向上走,小人向下走。」

【注】

《康注》:君子尊鬼神,由清明而進至於窮理盡性以合天。小人用體魄,由昏濁而日污,下至於縱慾作孽而速戾。

《集釋》《皇疏》:上達者,達於仁義也。下達,謂達於財利。

《焦氏筆乘》:問:上達下達。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非二物也。君子見性,故不得有,但見其道,而不見其器。小人執相,故不得無,但見其器,而不見其道。

《論語稽》:人天生而為君子者,亦天生而為小人者,譬之一路,行而上為君子,行而下為小人。

【記】

註疏解說甚多,大都以為所謂「上」、「下」者,即義、利也。與「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4.16章)同,亦可參考14.35章。「達」有譯作「成功」,即「君子大處成功,小人小處成功」。

原文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

孔子說:「古時的學者是為了改進自己,今天的學者是為了教訓別人。」

【注】

《正義》孔曰:為己,履而行之;為人,徒能言之。《荀子·勸學篇》: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身哉?

【記】

又是難題一個,眾說紛紜。宋明儒學對此揚高鑿深,無非宣揚「內聖」高於「外王」等等,本譯乾脆結合今日實際,平易解之。君不見,好些風頭正健、時髦十足的青年學人(其實也未必都年輕)專以踐踏他人炫耀自己為學問志業乎?

原文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譯】

蘧伯玉派一位使者看望孔子。孔子請他坐而問道:「他老先生在幹些什麼呢?」使者回答說:「他老先生想減少自己的過失,還做不到哩。」

使者出去後,孔子說:「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注】

《朱注》:使者之言愈自卑約,而其主之賢益彰,亦可謂深知君子之心,而善於辭令者矣。……按莊周稱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這倒是孔子的真精神。「溫良恭儉讓」,從不以為自己是天才,是超人,掌握了絕對真理。個人如是,民族國家亦應如是。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正是因為保持了這種不斷努力、從不懈怠、永不自滿的精神,即使在虛驕氣盛、頑固自大的時刻,也總有勇士出來批判自己。猛擊「國粹」,毫不留情的魯迅而以「民族魂」蓋棺論定,便是這樣。這與那些以為自己乃天才,別人皆蠢貨,從而故作驚人語的「時髦青年」、「冒牌學者」,實大不相同。三章拙記中屢提此點,蓋近年深有體會。[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