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憲問·第十四》1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譯】

原憲問什麼是恥辱?孔子說:「政治清明,領薪水;政治不清明,領薪水,這就是恥辱。」

「好勝、自誇、怨恨、貪慾沒有了,可以是『仁』吧?」孔子說:「可以說是難能可貴了。若說是『仁』,那我不知道。」

【注】

《集釋》《集解》馬(融)曰:克,好勝人。伐,自伐其功。怨,忌小怨。欲,貪慾也。阮元《論仁篇》:此但能無損於人,不能有益於人,未能立人達人,所以孔子不許為仁。《反身錄》:昔羅近溪先生見顏山農,自述遘危病,生死得失能不動心。顏不許,曰:是制欲,非體仁也。先生曰:非制欲,安能體仁?顏曰:子不觀孟子之論四端乎?知皆擴而充之,如火之始燃,泉之始達,如此體仁,何等直截!

【記】

這章應分兩節。第一節為今日猶然的「不倒翁」或「政治娼妓」寫照:左右逢源,看風使舵,永遠居高官、食厚祿,真可謂恬不知恥者矣,又何其多也。第二節仍然是將「仁」與任何其他的美德、善行區別開來,顯示了「仁」的積極性、主動性的情感方面,不只是克制、化解消極面而已。

原文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譯】

孔子說:「知識分子留戀安逸的生活,那也就不配是知識分子了。」

【注】

《集釋》《反身錄》:士若在身心上打點,世道上留心,自不屑區區耽懷於居處。一有繫戀,則心為所累。

【記】

所謂「以天下為己任」,「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雖出自武夫之口)等等,亦即薩特(Sartre)所謂知識分子非僅有知識之謂,前面已說。這即是儒家的宗教性道德,而在當時卻是社會性道德。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譯】

孔子說:「政治清明,言語正直,行為正直。政治黑暗,行為正直,言語謹慎。」

【注】

《集釋》《廣雅》:危,正也。汪烜《四書詮義》:言孫非畏禍也,賈禍而無益,則君子不為矣。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亦時中之道也。《論語稽》:邦無道,則當留有用之身匡濟時變,故舉動雖不可苟,而要不宜高談以招禍也。

【記】

這也就是「處亂世保身全生」意,與道家相同。可見孔子雖然主張「知其不可而為之」,卻不認為在任何時地都必須赤膊上陣,蠻幹一場。青年多不悟此,以為此即軟弱、怯懦,而不知「嶢嶢者易折」,那種逞一時意氣的「剛強」者,常不足以持久。所以關鍵在於韌性鬥爭。魯迅常言及此,惜乎不為青年注意,而一再失誤。所謂「危行」,即有所不為,不同流合污、共搞大批判也。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必然有好言語;有好言語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愛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仁愛。」

【注】

《朱注》:有德者和順積中,英華發外,能言者或便佞口給而已。仁者心無私累,見義勇為;勇者或血氣之強而已。

【記】

這仍是內(仁、德)外(勇、言)的關係。有得於內,無待乎外,而必有外。

原文

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譯】

南宮适問孔子說:「羿擅長射箭,奡力大可翻船,都沒得好死。夏禹和后稷親身耕種,卻得了天下。」孔子沒有回答。

南宮适出來後,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君子呀,這個人真是尊重德行呀。」

【注】

《康注》:蓋德與力,自古分疆,而有力者終不如有德。嬴政、亞力山大、成吉斯汗、拿破崙之聞,必不如孔子及佛與耶穌也,此為萬古德力之判案也。

【記】

羿、奡均傳說中的氏族部落的着名首領和英雄。這裡仍然是強調領導者的「德行」,逞力量者,窮兵黷武,常自食其果,南宮此說自然大合孔子心意。[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