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憲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憲問

論語·憲問,為古代文學作品。憲問篇出自《論語》,共計44章。主要內容有:作為君子必須具備的某些品德;孔子對當時社會上的各種現象所發表的評論;孔子提出"見利思義"的義利觀等。[1]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 論語·憲問 [2]

作品出處 論語

引語

論語·憲問篇共計44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見危授命,見利思義";"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內容有:作為君子必須具備的某些品德;孔子對當時社會上的各種現象所發表的評論;孔子提出"見利思義"的義利觀等。

詳解

解析

【原文】

14·1憲①問恥。子曰:"邦有道,谷②;邦無道,谷,恥也。""克、伐③、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注釋】

①憲:姓原名憲,孔子的學生。

②谷:這裡指做官者的俸祿。

③伐:自誇。

【譯文】

原憲問孔子什麼是可恥。孔子說:"國家有道,做官拿俸祿;國家無道,還做官拿俸祿,這就是可恥。"原憲又問:"好勝、自誇、怨恨、貪慾都沒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說:"這可以說是很難得的,但至於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評析】

在《泰伯》篇里,孔子談到過有關"恥"的問題,本章又提到"恥"的問題。孔子在這裡認為,做官的人應當竭盡全力為國效忠,無論國家有道還是無道,都照樣拿俸祿的人,就是無恥。在本章第二個層次中,孔子又談到"仁"的問題。仁的標準很高,孔子在這裡認為脫除了"好勝、自誇、怨恨、貪慾"的人難能可貴,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說就不得而知。顯然,"仁"是最高的道德標準。

【原文】

14·2子曰:"士而懷居①,不足以為士矣。"

【注釋】

①懷居:懷,思念,留戀。居,家居。指留戀家居的安逸生活。

【譯文】

孔子說:"士如果留戀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原文】

14·3子曰:"邦有道,危①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②。"

【注釋】

①危:直,正直。

②孫:同"遜"。

【譯文】

孔子說:"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國家無道,還要正直,但說話要隨和謹慎。"

【評析】

孔子要求自己的學生,當國家有道時,可以直述其言,但國家無道時,就要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禍端。這是一種為政之道。當然,今天這樣做的也不乏其人,特別是在一些為官者那裡,更是精於此道,這是應當給予批評的。

【原文】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論,有言論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評析】

這一章解釋的是言論與道德、勇敢與仁德之間的關係。這是孔子的道德哲學觀,他認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個方面,二者不能畫等號,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還要修養其他各種道德,從而成為有德之人。

【原文】

14·5南宮适①問於孔子曰:"羿②善射,奡③蕩舟④,俱不得其死然。禹稷⑤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釋】

①南宮适(kuò):即南容。

②羿(yì):傳說中夏代有窮國的國君,善於射箭,曾奪夏太康的王位,後被其臣寒浞所殺。

③奡(ào):傳說中寒浞的兒子,後來為夏少康所殺。

④蕩舟:用手推船。傳說中奡力大,善於水戰。

⑤禹稷:禹,夏朝的開國之君,善於治水,注重發展農業。稷,傳說是周朝的祖先,又為穀神,教民種植莊稼。

【譯文】

南宮适問孔子:"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最後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親自種植莊稼,卻得到了天下。"孔子沒有回答,南宮适出去後,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這個人真尊重道德。"

【評析】

孔子是道德主義者,他鄙視武力和權術,崇尚樸素和道德。南宮适認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終。孔子就說他很有道德,是個君子。後代儒家發展了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張,要求統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則,最終是沒有好下場的。

【原文】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中沒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沒有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