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書絕句 其十二(康有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書絕句 其十二》中國近現代作家康有為寫的詩詞。

作品欣賞

論書絕句 其十二

魯公端合辨香薰,茂密雄強合眾芬。

章法已傳郙閣頌,更開草隸裴將軍。 [1]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廣州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2]

康有為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祖上當過官,還是個書香門第。康有為的祖父和父親,主要擔任教育方面的官職。康有為的叔祖康同器,因為參加鎮壓太平天國繭命運動有功,被清政府封為護理廣西巡撫的大官。他晚年回到南海縣家鄉,大興土木,修築祖宗祠堂和園林宅第。其中有澹如樓和二萬卷書樓,環境優美,藏書豐富,是南海縣有名的園林和藏書樓,也是康有為少年時代吸取知識、受到啟蒙的地方。

康有為青少年時代就在這樣一個富有而優雅的環境中成長。他出生在園林里的延香老屋,讀書在藏書豐富的澹如樓。

爾後,由於康有為長期從事維新教育事業,參加"百日維新"運動,在家鄉頗有名望,人們按照習俗,也把他和他的故鄉聯繫起來,稱他為南海先生或康南海。

維新運動失敗後,清政府查抄了康有為的家產,還掘了他的祖墳。延香老屋和澹如樓早已蕩然無存。1983年,廣東南海縣人民政府撥款在延香老屋舊址重建康有為故居。近年來,南海縣人民政府又在故居旁邊興建一座占地10餘萬平方米的康有為紀念館,以紀念這位對歷史做出過貢獻的"先進的中國人"。[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