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許啟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許啟鳳,教授,江蘇宜興人,男、漢族,1952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農藝系。

簡介

許啟鳳教授江蘇宜興人,男、漢族,1952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農藝系。正當他憧憬着從事遺傳、育種研究工作的時候,抗美援朝的號召將他送到了戰爭的前線。1954年回國後,他轉業到高教部農林衛生司工作。直到1956年,考取了國家公開招收的研究生,從師於李競雄教授,他才又有機會接觸自己感興趣的細胞遺傳學和玉米育種。1961年畢業後,許啟鳳留校(原北京農業大學)任教,他一邊講授遺傳學,一邊埋頭進行遺傳、育種方面的研究,可沒過多久,「十年浩劫」降臨了……。

貢獻

人生輾轉,心燈不滅。我國是世界上第二玉米生產大國,年種植面積3.5億畝左右,總產量約1100億公斤,但是,玉米生產長期以來一直被單產低、品質差兩大難題所困擾。許啟鳳認為,其主要原因是種質資源缺乏,基礎研究差,缺少有突破性的優良自交系,因此配不出雜種優勢強、品質好的雜交種。1973年「文革」尚未結束,他就在李競雄教授(當時已調入農科院)的支持下,開始了培育玉米新品種的研究課題。

「當時國家尚未解決溫飽問題,高產是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但是,從科研的角度考慮,玉米的品質問題遲早會提到日程上來,而要改進一個作物的品質,難度很大,所需的時間也很長,必須早做準備。」正是這種超前意識的理論使許啟鳳一開始就把研究定位於:「質、量並重,從改良品質入手」和「大力搜集種質資源,擴大遺傳基礎,下大力氣培育有突破性的優良自交系」。

事實上,美國早已開始注重玉米的營養品質問題,60年代初玉米育種專家Mertz教授發現了奧帕克—2(Opague-2,簡稱02)突變基因,使籽粒賴氨酸含量提高了80—100%,但其研究成果同時也表現出三大致命弱點:籽粒粉質化,千粒重減輕約15%;籽粒成熟時易發穗粒腐病;易招蟲、鼠危害。因此,生產上難以推廣。而許啟鳳正是從Mertz教授擱淺的研究中找到了改變玉米營養品質的突破點,同時也瞄準了必須攻克的難關。

1973年許啟鳳利用從南斯拉夫引進的高賴氨酸基因(02),通過無數次雜交和連續回交的方法,用了整整6年時間,將常用的普通自交系轉育成高賴氨酸的02同型系。

之後,許啟鳳把研究立足於地域廣闊,自然條件差異大的國情上,決定選用早熟的02自交系和晚熟的02自交系雜交,組配成早、晚基因優勢互補的雜交種。從1979年到1984年,又用了6年的時間,選育出兼具山東黃縣小玉米早熟特性和東北玉米晚熟特性的高賴氨酸二環系。

為了使籽粒變硬,增強玉米的抗病蟲害能力,1984年許啟鳳又引進了墨西哥帶有優質蛋白質基因的熱帶綜合群體杜斯皮諾(Tuxpeno-QPM)與二環系雜交,連續自交,選育出第二輪二環系黃C,還是用了6年的時間。

許啟鳳教授回憶起研究新發現的一幕時至今激動不已。1989年大旱,他來到實驗地,看到大部分選系材料都枯死在地上,一片狼籍,可也有兩行選系表現得特別好,雖然長得不高,但很粗壯,穗子很大,沒有一點旱像。當時他欣喜若狂,從中獲取了5個穗。就是這5個穗後來讓他分離出包括黃C在內的5個姊妹系。與此同時,他於1987年用美國雜交種連續自交,選出另一自交系178。就在研究取得實質性進展的節骨眼上,許啟鳳教授到了退休的年齡。

壯志未酬 退而不休

雖然辦理了退休手續,但許啟鳳教授並沒有離開他的玉米育種實驗場,他說:「優質、高產的玉米新品種還沒培育出來,我怎麼能退休呢?」1991年他開始用分離出的5個姊妹系與其他系測配。在一千多個測配組合中,他發現其中的黃C與178組合而成的新品種僅從玉米植株的外部型體來看就呈現出許多令人欣喜的特徵:根系發達,莖杆堅硬,穗下葉片平展而穗上葉片上沖、緊湊,籽粒成熟後,秸稈不枯不萎,仍是青株綠葉。

1992年按照育種程序鑑定,結果表明:黃C與178組合排在第一位,產量最高。1993年在進行品種比較實驗中,黃C與178又被選為最優組合。1994至1996三年全國區試17個省市、164個實驗點,其平均畝產達到591公斤,比4個對照種平均增產24.7%。區試過程中,新品種與其他品種相比,抗旱、抗倒伏、抗病蟲害,耐高溫、高濕,不同地區、不同年份都可以獲得穩定的產量。區試結果表明,新品種攻克了我國長期玉米品質不優的難題,其籽粒蛋白質、澱粉和賴氨酸含量都達到了國家的優質標準,其中賴氨酸含量為目前我國普通玉米雜交種之最高;其新鮮秸稈中的蛋白質、脂肪、纖維的含量也達到優質指標;其成熟秸稈的營養價值接近苜蓿秧或花生秧,是優質的青儲飼料。區試結果還表明,「農大108」適應性廣,從吉林到雲貴川,從山東半島到新疆,日均溫≥10℃的積溫達2800℃地區都可以種植。

1997年新品種進入示範階段,1998年大面積生產實驗並開始推廣,被正式命名為「農大108」。經過二十多個春秋的探索和努力,一個優質、高產的玉米新品種誕生了!

「農大108」及其兩個親本自交系都由許啟鳳教授親手培育並配成雜交種推廣,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及新品種保護。「農大108」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認可,1997年和1999年分別獲得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和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榮譽;1999年獲得大北農集團首屆科技基金獎;2000年先後獲得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和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1年榮獲科技部、財政部、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九?五」國家重點科技公關計劃優秀成果,並在今年正在進行的國家科學進步一等獎的評選中受到評委們的普遍讚譽。但是,「農大108」的培育者許啟鳳教授卻至今鮮為人知。

科研人員

科研人員是具備一定的科學理論知識並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一類人[1]。科學可以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可以是調查研究或實驗,也可以是現象分析,從事工程技術開發、生命科學研究、社會調查[2]研究等等的人員都可以是科研人員。通常情況下,科研人員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對自己所研究的某一學科研究具有一定的造詣。

視頻

許啟鳳 相關視頻

江蘇宜興風光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校園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