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詠蟬三絕」

虞世南《蟬》、駱賓王《在獄詠蟬》、李商隱《蟬》,這三位大師人的三首著名「詠蟬詩」,被稱為「詠蟬三絕」。[1]

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是清華人語。

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

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

這三首「詠蟬」詩各有千秋,為後世稱道,是詠物詩的傑作。[2]

目錄

蟬 (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譯文

蟬垂下像帽帶一樣的觸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悅耳的叫聲自梧桐林向外遠播。

因爲它站得高,聲音自然傳得遠,

並不是借了秋風。

註釋

①垂緌 :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②清露 :清純的露水。古人認爲蟬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實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響 :指連綿不斷的蟬鳴叫的聲音。

④ 藉 :憑藉

這是一首自明心志的詩

虞世南(公元558-638)是唐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博學多才、耿直高潔,常與唐太宗討論歷代政治得失。唐太宗因此稱讚他有「五絕」,即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3]

唐太宗還誇讚他: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

就算是這樣,虞世南也從不驕傲,從不以鯤鵬自居,而以小小的蟬來類比自己,可見其胸中格局。[4]

在獄詠蟬(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譯文

秋天蟬兒在哀婉地鳴叫,作爲窮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陣陣悲傷。

我雖不到四十歲已是滿頭白髮,哪還經得起那如婦人黑髮般的蟬兒哀鳴的侵襲。

秋露濃重,蟬兒縱使展開雙翼也難以高飛,寒風瑟瑟,輕易地把它的鳴唱淹沒。

雖然蟬兒居高食潔,又有誰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內心的沉冤?

註釋

①「雖生意」兩句:東晉殷仲文,見大司馬桓溫府中老槐樹,嘆曰:「此樹婆娑,無復生意。」藉此自嘆其不得志。這裏即用其事。

②「而聽訟」兩句:傳說周代召伯巡行,

是一首蒙難的感慨詩作

駱賓王(約619—約687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唐初詩人,

唐高宗儀鳳年間 ,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

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這可能是駱賓王下獄的真實原因。

在蒙難時,駱賓王以蟬比興,以蟬比喻自己。露重,蟬翅輕,無法高飛;風多風大,難保自身芳香。

沒有人知道我像蟬一樣高潔清廉的品行,誰會為我表白我清白的內心呢?[5]

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其聲。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是一貧如洗全家水一樣清。

註釋

①以:因。薄宦:指官職卑微。高難飽:古人認爲蟬棲於高處,餐風飲露,故說「高難飽」。

②恨費聲:因恨而連聲悲鳴。費,徒然。

③五更(gēng):中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五更」。疏欲斷:指蟬聲稀疏,接近斷絕。 ④ 碧:綠。

詩人懷才不遇,而作的「牢騷語」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唐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泌陽)人。[6]

平生曾兩度入官秘書省,但最終未能得志,處境每況愈下。該詩就是表達了他雖仕途不順,卻堅守清高之志。

這首詠蟬詩,詩人抓住蟬的特點,結合自己的情思,「為情而造文」。詩中的蟬,也就是詩人自己的影子。

你棲息在樹的高枝上,餐風飲露,本來就難以飽腹,何必哀婉地發出恨怨之聲?

此句寓意詩人自己品性高潔,因此像蟬一樣,難以飽腹 ,發出怨恨的聲音。[7]

視頻

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 《詠蟬三絕》絲弦古琴/ 陳慶隆 "Cicada"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