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計畫性報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計畫性報廢
圖片來自bloggerads

計畫性報廢,又稱計畫性汰舊,是一種消費主義下的工業策略陰謀,有意為產品設計有限的使用壽命,令產品在一定時間後壽終正寢,通常是保固期限之後,以避免支出保固成本。另外一種計劃報廢則是以在一定年限後停供消耗品的方式,縱使產品尚可使用,但因所需消耗品已無法取得,也只能報廢該產品。此類消耗品通常沒有統一規格,例如3C產品的鋰電池、印表機墨盒碳粉等,或是電腦軟體升級時不支援的手段。

計劃報廢可在長期上替廠商帶來好處,因為消費者在產品報廢之後若還有繼續使用的需求,會再次購買同類的新產品。但卻會增加垃圾量,若沒有配套措施如資源回收,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當然也有些廠商反其道而行,刻意推出以環保材料製造而成的產品,使用了如紙、纖維、樹脂等材料,常年使用會逐漸髒污或剝落等。官方也有些利用舊換新等優惠來吸引樂於嚐鮮的客戶。

計畫報廢的策略在壟斷或寡占市場裡特別有效。廠商必須先確認消費者有多少可能性購買新產品,才好推出計畫報廢策略。在這類的情境下,由於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著資訊不對等,生產者測試時知道產品的真實預期壽命,但消費者則不知道。因此消費者在產品壽命結束時便會毫不懷疑的再次購買新產品。

當市場多元競爭時,計劃報廢就很難實施,因為顧客仍然會選擇更為耐用的產品。例如1960及1970年代時,平價又可靠的日本車進入美國市場時,美國的汽車製造商受到競爭壓力,就被迫必須生產壽命較長或是研發更科技化的頂規產品才能與之競爭。但如果大環境的眾多廠商全部採取同樣策略,則這種極度不環保的刻意浪費,將會無法杜絕。

計畫報廢的種類

系統性計畫報廢

系統性計畫報廢策略故意更改系統設計,讓產品難以繼續使用。例如在軟體產品當中不必要地移除向下相容性,或是經常性地更換螺絲規格、刻意讓既有工具無法使用。

預先設定的報廢

有些時候廠商會刻意讓一個產品失效並同時伴隨著通知訊息,要求消費者再購買替代品。例如有些廠商在噴墨印表機的墨水匣裡面加上計數用的晶片,當用戶列印了一定的頁數或使用了一定的時間之後,即使墨水匣裡面還有墨水(有時甚至還剩下高達五成的墨水),墨水匣便停止作用。此時用戶須要重設晶片,方能繼續使用。此種狀況下的報廢並非因為某些零件隨機故障,故稱為預先設定的報廢。

軟硬體限制

有些軟體程序[1] 會故意對舊硬體進行調整,使其效能降低,迫使用戶更換新產品。

參考文獻

  1. 計算機程序,mbal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