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解放路 (廣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解放路 (廣州)
圖片來自sohu

解放路位於廣州市中心越秀區,是一條南北向主要道路,南北向分為解放南路解放中路解放北路,南起沿江路,北接機場路,全長約5公里。

歷史介紹

時代已經是廣州的重要道路。南段稱小市街,中段稱歸德門直街(俗稱四牌樓),北段盤福路以南稱大北門直街,盤福路以北為城外小路。

為改善交通,民國十八年(1929年)廣州拆城牆建馬路,小市街擴建成中華南路,歸德門直街擴建為中華中路,大北門直街擴建為中華北路。其中中華中路五座牌坊在道路擴建後依然立於馬路中間,牌坊的3個石門的寬度不等,中間一個較寬,可通過當時的中型汽車,兩邊的小門則可過人力車(黃包車)。

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廣州市內汽車增加,不時發生有汽車撞擦牌坊的事故,市政府便作出遷移的決定,由廣州工務局花費巨資制定搬遷計劃。最後奕世台光牌坊和戊辰進士牌坊分別移到漢民公園(後曾被改為兒童公園,現南越國宮署遺址)的南門和西門。盛世直臣牌坊及承恩五代牌坊,移至中山紀念堂北面觀音山(越秀山)百步梯入口石級處。乙丑進士牌坊移至康樂園的嶺南大學(今中山大學)。[1]四牌樓移出中華路後,馬路旁的巷子遺留「四牌樓街」這個名字。

1949年10月14日,解放軍進入廣州。為了紀念這一歷史事件,1951年八一建軍節的時候,廣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將解放軍首先進入廣州城的原中華(北、中、南)路更名為解放(北、中、南)路。中共建政後,五座牌坊均被毀,其中只有乙丑進士牌坊在1999年獲得香港嶺南大學校友修復。[2]

1994年,廣州市當局決定對解放路進行拓闊,在未公開徵詢公眾對路上眾多騎樓歷史建築意見的情況下,將全部騎樓清拆,造成不可挽回的城市肌理破壞。而與路面平行的四牌樓街,也連同四牌樓一起成為歷史。

2014年10月25日,為緩解解放北路跨東風路高架橋擁堵,廣州市交委試行可變車道交通控制,由現在雙向三車道,劃分為北行2條車道,南行1條車道,預計從11月1日起正式運行。

參考文獻

  1. 廣州「四牌樓」 昔日城央地標今安在. 廣州日報. 2012-09-16 [201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7). 
  2. 「中華」被「解放」,這條路改名寓意深遠 廣州日報官方微信公眾號 201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