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解密為何古代航海家最不願聽到「一路順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代航海家

來自網絡的圖片

解密為何古代航海家最不願聽到「一路順風」生物圈的90%是水,地表的3/4是海洋,我們生活在水的世界。如此,世界各地區相互往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找到海上通路。[1]

沿着通航的海岸航行,這點不難做到;在面積相對較小,封閉或幾近封閉的海域,那只需要一點點勇氣;在季風區,遠程跨洋航行在很久很久以前也已司空見慣。

然而,覆蓋世界大半的卻是那些固定風系主導的汪洋大海,要在其間通行則困難得多。

航海家們是如何抵達新世界的?航行中怎樣辨別方向?如何持續行船動力


想要弄清楚這些,首先,你需要建造一艘裝備齊全的船。

印度尼西亞爪哇,婆羅浮屠神廟的浮雕牆上刻畫的《本生經》中船的形象

讓我們來看看公元500年左右的波利尼西亞人,為遠航所做的準備吧:

船上裝備

他們會在船舷外造一個支架,或建造雙層船體,配以爪形的船帆,以使桅杆和繩索負重較輕,船尾配有短槳控制方向。

有時,也會用「划水板」來掌控方向,這是一塊厚厚的木板,從靠近船頭部位插入海里以控制航向,如果是順風,則把它移到船尾。

造船儀式

一般來說,在建造新船的前夜,造獨木舟的人會把斧子放在一個神聖圍場裡,伴以反覆單調的歌唱。

在吃過刻意養肥的肥豬、向神獻祭之後,第二天破曉前就會起床。整整一天,他們一邊砍削、綑紮木材,一邊觀察吉凶的跡象。

海上食物

乾果乾魚椰子以及由麵包果、番薯和其他蔬菜混合做的熟麵團。

船能裝的東西有限,在最遠的航行中,他們不得不一直處於飢餓的狀態。

水多半裝在葫蘆、竹筒或是海草編的袋子裡,也不充足。

船員:領航員、舵手、帆手,一人負責舀出船里的水,一個替補。


學會逆風航行

在學習辨認方向、確定航線前,探險者們不得不如破譯密碼一般,弄清海上的風向、大洋上的洋流模式。

此後方可在遙遙相對的海岸間往來航行,建立永久性航線。


人們不太能接受

把海上探險史多半歸結到風的因素

令人吃驚的是

大部分有心的探路者

都偏愛逆風航行


事實上,他們會避開順風航行

腓尼基人和希臘人

就是這樣闖入地中海

和那裡的人貿易,建立殖民地

因為那時刮的是西風


同樣的原因

南太平洋諸島的航海家

總是出現在東南風盛行的地方

他們發現了太平洋上的島嶼

並在那裡開拓殖民地


印度洋的季風幫助航海家

擺脫了這樣的束縛

人們必須嘗試去想象——

海風,或是迎面吹來

或是背後輕拂


年復一年,相互交替

這會是怎樣的情況?

印度洋上之所以出現遠洋航行

以及海上冒險傳統

原因就在於——

季風的規律性

在赤道以北

每年冬天盛行東北風

當冬天結束的時候

風向就會反轉

一年其餘的大部分時間

隨着氣流漸漸變暖

風開始穩定地從南方和西方

輕拂過亞洲大陸

在大陸上升起暖氣流


相比之下

古時的航海技術

不可能戰勝太平洋和大西洋

固定的風向

因此,那時也就沒有

跨越太平洋或大西洋的往返航行

太平洋上一年到頭東南信風從不爽約

所有的航行都是逆風而行

因而,船上一定配有

可靈活處理各種情況的三角帆

偶爾風向也會逆轉

人們一直向前航行

直到發現值得開發的地方

或是糧食供給不足的時候

在這種情況下

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快速返航

有人認為

偉大的航海發現通常是順風而行

有時的確如此

然而,正像我們已經看到的

除了季風性海洋以外

探險家們通常逆風航行

因為對他們來說

歸家之路

和發現新地方一樣重要......[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