覽古十四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覽古十四首》是一首古詩,詩歌是中華數千年社會文化生活的縮影。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中國古典詩詞最大的特點是含蓄,生動凝練。氣氛只用寥寥數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隻語就可表達。
“ |
聖人重周濟,明道欲救時。孔席不暇暖,墨突何嘗緇。 興言振頹綱,將以有所維。君臣恣淫惑,風俗日凋衰。 三代業遽隕,七雄遂交馳。庶物墜塗炭,區中若棼絲。 秦皇燎儒術,方冊靡孑遺。大漢歷五葉,斯文復崇推。 乃驗經籍道,與世同屯夷。弛張固天意,設教安能持。 興亡道之運,否泰理所全。奈何淳古風,既往不復旋。 三皇已散朴,五帝初尚賢。王業與霸功,浮偽日以宣。 忠誠及狙詐,淆混安可甄。餘智入九霄,守愚淪重泉。 永懷巢居時,感涕徒泫然。 棟宇代巢穴,其來自三皇。跡生固為累,經始增百王。 瑤台既滅夏,瓊室復隕湯。覆車世不悟,秦氏興阿房。 繼踵迷反正,漢家崇建章。力役弊萬人,瑰奇殫八方。 徇志仍未極,促齡已雲亡。侈靡竟何在,荊榛生廟堂。 閒居覽前載,惻彼商與秦。所殘必忠良,所寶皆凶嚚。 昵諛方自聖,不悟禍滅身。箕子作周輔,孫通為漢臣。 洪範及禮儀,後王用經綸。 吾觀採苓什,復感青蠅詩。讒佞亂忠孝,古今同所悲。 奸邪起狡猾,骨肉相殘夷。漢儲殞江充,晉嗣滅驪姬。 天性猶可間,君臣固其宜。子胥烹吳鼎,文種斷越鈹。 屈原沈湘流,厥戚咸自貽。何不若范蠡,扁舟無還期。 嘗稽真仙道,清寂祛眾煩。秦皇及漢武,焉得游其藩。 情擾萬機屑,位驕四海尊。既欲先宇宙,仍規後乾坤。 崇高與久遠,物莫能兩存。矧乃恣所欲,荒淫伐靈根。 金膏恃延期,玉色復動魂。征戰窮外域,殺傷被中原。 天鑑諒難誣,神理不可諼。安期返蓬萊,王母還崑崙。 異術終莫告,悲哉竟何言。 魯侯祈政術,尼父從棄捐。漢主思英才,賈生被排遷。 始皇重韓子,及睹乃不全。武帝愛相如,既征復忘賢。 貴遠世咸爾,賤今理共然。方知古來主,難以效當年。 食其昔未偶,落魄為狂生。一朝君臣契,雄辯何縱橫。 運籌康漢業,憑軾下齊城。既以智所達,還為智所烹。 豈若終貧賤,酣歌本無營。 晁錯抱遠策,為君納良規。削彼諸侯權,永用得所宜。 奸臣負舊隙,乘釁謀相危。世主竟不辨,身戮宗且夷。 漢景稱欽明,濫罰猶如斯。比干與龍逢,殘害何足悲。 絳侯成大績,賞厚位仍尊。一朝對獄吏,榮辱安可論。 蘇生佩六印,奕奕為殃源。主父食五鼎,昭昭成禍根。 李斯佐二辟,巨釁鐘其門。霍孟翼三後,伊戚及後昆。 天人忌盈滿,茲理固永存。方知得意者,何必乘朱輪。 滅景棲遠壑,弦歌對清樽。二疏返海濱,蔣詡歸林園。 蕭灑去物累,此謀誠足敦。 至人順通塞,委命固無疵。吾觀太史公,可謂識道規。 留滯焉足憤,感懷殄生涯。吾嘆龔夫子,秉義確不移。 晦跡一何晚,天年夭當時。薰膏自銷鑠,楚老空餘悲。 達者貴量力,至人尚知幾。京房洞幽贊,神奧咸發揮。 如何嫉元惡,不悟禍所歸。謀物暗謀已,誰言爾精微。 玄元明知止,大雅尚保躬。茂先洽聞者,幽賾咸該通。 弱年賦鷦鷯,可謂達養蒙。晚節希鸞鵠,長飛戾曾穹。 知進不知退,遂令其道窮。伊昔辨福初,胡為迷禍終。 方驗嘉遁客,永貞天壤同。 聖人垂大訓,奧義不苟設。天道殃頑凶,神明祐懿哲。 斯言猶影響,安得復回穴。鯀瞍誕英睿,唐虞育昏孽。 盜跖何延期,顏生乃短折。魯隱全克讓,禍機遂潛結。 楚穆肆巨逆,福柄奚赫烈。田常弒其主,祚國久罔缺。 管仲存霸功,世祖成詭說。漢氏方版盪,群閹恣邪譎。 謇謇陳蕃徒,孜孜抗忠節。誓期區宇靜,爰使凶丑絕。 謀協事靡從,俄而反誅滅。古來若茲類,紛擾難盡列。 道遐理微茫,誰為我昭晰。吾將詢上帝,寥廓詎躋徹。 已矣勿用言,忘懷庶自悅。 |
” |
— [唐代]吳筠 |
詩歌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
這「六義[1]」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2]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 ↑ 人文課堂 |《詩經》的「六義」是什麼意思?,搜狐,2019-09-24
- ↑ 劉勰和他的《文心雕龍》,搜狐,201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