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的飲水變化(吳友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視覺中的飲水變化》是中國當代作家吳友鵬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視覺中的飲水變化
家鄉旋坨坪毗鄰的來鳳縣大河鎮邊界的茶園坡一帶,盛產楠竹。放眼望去,從山頂到山下還有山溝溝里,不僅山青青,而且水靈靈,在莽莽的雲霧山水間,一片竹海汪洋浩瀚,好似漫無邊際。
楠竹用途廣泛,農民生產用的圍席、曬席、擋席都是楠竹解剖後的篾條編織而成。另外楠竹還是製作煤礦小規模生產所需拖籃,農民製作籮筐、背簍、笆簍、提籃、撮箕等的主要原材料。還有嬰幼兒睡覺用的搖籃、背小孩的專用背簍(俗稱駝子背簍)、上街趕場和走人家用的專用背簍也主要依賴楠竹作原材料。
竹筒挑水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那時農村沒有飲水用的塑料瓶,連玻璃瓶也很少,人們多在供銷社的櫃檯上才能見到裝水果糖的大玻璃瓶。農家能看見用大玻璃瓶盛物品的不多,能用上的微乎其微,極為奢侈。
每逢天氣炎熱季節,家鄉的大人小孩手裡都提着一個竹筒筒,到水井裡裝滿涼水回家解渴或直接提水到田間地頭歇氣時飲用,既方便又衛生,水質好冰涼爽口甘甜。竹筒大小不一,有的僅占用一節,有的占用兩節,另外直徑也有大小區別。為減輕重量,有的將竹筒外面用蔑刀削去了一層厚厚的竹皮。
幼時母親胃病嚴重,疼痛得在床上打滾,遺憾的是那時缺醫少藥,母親的胃痛病一直沒有得到根治。父親在外地工作,一年很難得回家幾次,每次母親胃病復發時,挑水砍柴,餵豬打豬草,煮飯做家務等家裡的一應家務事都落到年幼的我和幾個弟妹身上。
幼時我家用的竹筒是特製的,比村里人常用的竹筒要高大許多。所謂高大,是針對村民們常用來裝涼水那類竹筒而言。因為母親身體不好,父親常年在外工作,大舅根據我家實際情況設計製作了一批特大類竹筒筒,主要用來到水井裡挑水用的。大舅給我們三兄弟做了許多竹筒,全是選擇的大楠竹緊挨竹兜兜那幾節做的,多在三節以上,有的四五節,最長的有近1米高。估計每根竹筒能裝水十餘斤重。
年長的我初次能挑起四個竹筒,每頭兩個。二弟三弟初次只能挑兩個竹筒,每頭一個。中間用一條也是大舅製作的小竹扁擔,系上竹筒上的綜繩子後,再放在肩上挑起來在路上行走。逐漸的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適應了竹筒挑水的行進方式,有時還能小跑一段。以後隨着年齡和體力的增加,挑在肩上的竹筒個數也不斷增加。當我的承受能力達到能夠用水桶挑水以後,竹筒挑水就只有由弟妹們實施了。我上高中後,要在學校寄宿,就苦了弟妹們,一直持續着竹筒挑水的過程直至都能挑起水桶為止。遺憾的是,過去挑水的竹筒因種種原因卻沒有能保存下來。
其實竹筒上系的棕繩也是有許多講究的,因為它比一般的綜繩要小許多。首先必須選擇上好的綜絲加工製作,搓成一條較長的棕繩後備用,這條繩子既要能承載得起竹筒裝滿水後的重量,又要能經久耐磨耐用,忍受住竹筒與扁擔之間長時間垂直掉扯的拉力。其次是在竹筒口上邊預留的約五寸長的半邊竹筒體的兩個邊緣上端用鑽子各鑽一個小孔,供系棕繩穿過套用,鑽孔既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過小了棕繩穿不過去,過大了棕繩穿在裡面不緊扎。將棕繩穿進小孔後,再把棕繩擱成一根看似較大的棕繩。穿進小孔里的棕繩要預留長一點,便於方便待用,保證隨着人體增高到一定程度時,都能挑水。人體個頭較矮時,棕繩可在扁擔上系一個活結套套。人體長高后,可隨身高隨時變換棕繩活結套頭。一條小小的竹筒棕繩,凝結了設計者的許多聰明才智,反映出勞動者的崇高偉大。
竹筒的製作也是有大智慧的,看似簡單,其實比較複雜。既要選擇質地上乘的竹材,又要能有效利用竹筒的空間。至今,我都還沒弄明白製作竹筒過程中,大舅是怎樣將打通竹節時掉進竹筒內的竹削取出來的,也沒有試驗過。竹筒上面的小孔並不大,約人們常用的大扣子大小,竹筒內的孔我分析也只有這麼大小。奇特的是,一個竹筒最少的都要打通三個竹節,當然包括最上面那個在內,有的要打通四五個,這要看竹節的稀密度來確定。竹節之間一般選用十多厘米長以上的,最長的不能超過二十厘米,長度超標後竹筒不耐用。值得研究的是如何打通竹節的技巧,用什麼工具,怎樣打的等等。還有就是製作竹筒時,落地部分也有講究,不能預留太高了,也不能預留太矮了。太高了增加竹筒體重,太矮了會縮短竹筒的壽命,所以必須留合適才行。留矮了容易損壞竹筒底部那個竹節,底部那個竹節損壞了整個竹筒都壞了,裝不了水,也就失去竹筒裝水的本能,成為擺設。所以設計者特別重視留足底部竹筒的段面,保證竹筒不但不漏水,而且能經久耐用。
竹筒口上邊預留的半邊竹筒體,除了能系棕繩以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倒出竹筒內的水時,從竹筒內流出的水通過半邊竹筒體時形成一股水流不散盤,可全部倒進水缸里存放。
幼時的竹筒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一件工藝品,它的製作和使用的全過程無不體現勞動者的智慧和聰明才智,同時也飽含筆者的無限眷念和遐思。
自來水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家鄉的人們開始用購買的劣質水管引水飲用,但是水管壽命有限,有的可用一兩年,有的可用兩三年。
進入二十一世紀初年,當地政府利用煙水配套工程,既解決煙田用水問題,同時也解決了部分人群的人畜飲水問題。後來,實施安全飲水工程,將原來的煙水配套工程水池加修水池蓋密封后供水。
精準扶貧戰略實施後,安全飲用水被作為一個硬指標,家鄉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安全衛士的飲用水,管道質量好。村民們講,現在的水管不但挖鋤挖不壞,連車子都壓得。
家鄉旋坨坪有一個小地名鉛場溪,水源豐富,水質優良甘甜。不但解決了坪里人的飲水,而且還遠嫁二十公里外的楊洞集鎮,解決了楊洞人的飲水問題。[1]
作者簡介
吳友鵬,男,業餘時間愛好散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