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觀音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觀音蘭又名火星花射干水仙,是鶯尾科多年生宿根花卉,全屬有7種,原產於非洲南部的草地上。觀音蘭地下具肥大球莖,被網狀膜。葉線形或劍形,頂生穗狀花序,鮮黃褐色,花徑4~5cm。有紫紅色、緋紅色等園藝品種.這是一類耐寒性和耐高溫都較強的植物,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1]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球莖扁圓形,直徑2-2.5厘米,外包有黃褐色的膜質包被;根柔軟,黃白色。葉基生,2列,嵌迭狀排列,灰綠色,劍形或條形,略彎曲,長15-25厘米,寬0.5-1厘米,基部鞘狀,頂端漸尖,中脈不明顯。花莖光滑,上部有2-3個分枝,中、下部有1-2枚莖生葉;穗狀花序排列疏鬆,花生於花序之一側,直立;無花梗;每花下有2枚黃綠色膜質苞片,寬卵形,邊緣略帶紅紫色;花橙紅色或粉紅色,直徑2.5-3厘米;花被管長1-1.2厘米,下部細長,上部漏斗形,花被裂片6,2輪排列,內、外輪花被裂片近於等大,倒卵形,長約2.5厘米,寬約1.3厘米;花頂端鈍圓,有時有白色斑點,中脈及爪部顏色較淺;雄蕊長約2厘米,花葯紫褐色,略彎曲;花絲粉紅色,較花葯略長;花柱絲狀,長約2.5厘米,頂端3裂,子房卵圓形,綠色。

產地環境

原產自南非好望角

生長習性

喜溫暖、較耐寒。要求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花期5~6月。這是一種多肉植物,宜放在光照充足通風處,夏天炎熱時中午須遮陰。土壤要疏鬆透氣,可摻沙。澆水不一定規定時間,主要是間干間濕,土幹了再澆透(花盆孔有水滲出)。基本不用施肥,每年春季結合翻盆換土把植株掰下晾乾分種,暫不澆水,待土干後再澆。也可不分株,一大團觀賞也很好。盆儘量選剛好大的淺盆,不要太大。悶熱潮濕容易爛根。[2]

分布與種類

全世界約有40-50種,原產非洲南部。中國常見栽培的有1種。常見栽培的還有雜種觀音蘭(T.crocosmiiflora);波特氏觀音蘭(T.pottsii);金黃觀音蘭(T.aurea)等。

繁殖方式

分球法繁殖,宜秋植。

價值

各地溫室常栽培供觀賞。可作盆栽觀賞,切花及花境材料。

栽培技術

外植體處理

切取球莖時,先用手術刀刮去外層的鱗片,將底部削平,然後放於流水處沖洗0.5h,70%酒精浸泡5~8s,採用升汞二次消毒法:0.1%升汞+1~2滴吐溫-80滅菌6min,無菌水沖洗2次,用無菌刀將消毒後的球莖切成上、中、下3個部分,每個部分切成約1cm×1cm×1cm的小塊,切下的小塊再用0.1%升汞+1~2滴吐溫-80消毒1 min,無菌水沖洗6~8次,接種到培養基(MS+BA 2.0 mg·L-1+NAA 0.5)上。切取根時,先切去老的部分,用含少量洗潔精的水洗淨污垢後,放置在流水處沖洗15min,用70%的酒精浸泡5s,0.1%升汞+1~2滴吐溫-80消毒5min,用無菌水洗5~6次,再截成1~2cm,接種到培養基(MS+BA 0.5+NAA 0.1+2,4-D2.0)上

芽的分化

接種7d後,球莖的上部最早出現芽點,30d後,從上部中分化出的芽長勢良好,分化率為92%,中、下部芽的分化率分別為21%和8%。根接種10d後開始膨大,然後逐漸在切口部位長出白色、緊密的愈傷組織,平均誘導率為82%,將愈傷組織從根上分離後接種到培養基(MS+BA 1.0+NAA0.1)上, 35d後愈傷組織上逐漸分化出綠色小芽點,分化率為87%。[3]

芽的增殖

待上面2種途徑誘導得到的芽長到2cm 左右即可接種到培養基(MS+BA 2.0+NAA 0.1)上進行增殖培養,35 d 後誘導出大量叢生芽,增殖倍數為6.4,芽苗生長健壯。

生根

當叢生芽長到約3 cm高時,將其分割轉入培養基(1/2MS+NAA 1.0+IBA 0.5)上,10 d 開始生根,30d 時每株苗長出4~6 條白色粗壯的根,根尖為黃色,生根率為100%。

摺疊煉苗及移栽移

栽前,先將封口膜揭開一半,在人工氣候箱中鍛煉3d,然後將三角瓶移到光照較強的地方,封口膜全部揭去,煉苗3~4d。移栽時,用鑷子小心地把苗從三角瓶中取出,洗淨黏附在根部的瓊脂,種植於已消毒的珍珠岩:蛭石(1:1)的基質中,慢慢地澆透水,移栽後第1個星期蓋塑料膜保濕,成活率為95% 以上。

主要價值

觀音蘭花色明亮鮮艷,花期長,栽培中分櫱多而易管理,群植後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常常用作園林綠地草坪花徑和花帶的布置。[4]

參考文獻

  1. 百花門
  2. 楓橋居
  3. [網址 名字],第一槍網,2014-03-13
  4. 新華網 發展論壇發展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