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觀賞黃鑷口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鑷口魚(黃火箭)Forcipiger flavissimus廣泛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海域,是鑷口魚屬甚至蝴蝶魚科中分布範圍最廣的魚,北至日本南部,南至豪勳爵島,包括印度尼西亞到巴布亞新幾內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紅海非洲東海岸到夏威夷,東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亞海岸線到加拉帕戈斯群島、墨西哥和夏威夷沿海也有發現,在適溫的北緯36度到南緯32度之間幾乎呈環狀分布。

棲所生態

黃鑷口魚多棲息於珊瑚生長豐富的潟湖和面向公海的開闊珊瑚礁區,主要啃食珊瑚的水螅體和海綿、管蟲等,也捕食石縫中的蠕蟲甲殼類等無脊椎動物,還喜歡棘皮動物如海星、海膽等的管腳,在岩礁洞穴或石縫中睡覺或躲避危險。幼魚單獨活動,成魚單獨或成對或三條一起活動,也有觀察到不超過五個個體的小群。[1]

形態特徵

純黃色身體,除了尾柄下方有一個小的黑色假眼斑外沒有任何其他花紋和顏色,身體呈菱形,嘴尖伸長,長度約為身體長度的31.4%,用於深入石縫和珊瑚骨取食,頭部上方為黑色,下方灰白色胸鰭、尾鰭透明,背鰭、腹鰭臀鰭和身體一致的黃色身體後部有藍色細邊。背鰭硬棘12-13枚,軟條19-25枚,第一背鰭末端不相連,呈羽毛狀排列;臀鰭硬棘3枚,軟條17-19枚。外觀與長吻鑷口魚Forcipiger longirostris幾乎一模一樣,除口鼻長度外,黃鑷嘴魚背鰭硬棘數量更多,外形更接近方形,長吻鑷口魚外形較圓潤,略呈卵形,主要的外觀區別在於頭部,黃鑷口魚的胸部白色區域沒有斑點,鰓蓋邊緣的弧度更大,同時面部的黑白分界線穿過眼睛。

飼養

黃鑷口魚十分強壯容易飼養,在大水體的岩礁造景缸或溫和魚類的純魚缸中能很好的適應圈養環境,也會積極的接受各種活食和冷凍食品,但是由於其嘴形細長,因此取食飼料不太容易,由於其身體極扁,因此餵食應少量多次,食物種類也應豐富多樣以滿足其營養需求。不建議與珊瑚混養,因為它們會啃咬各種軟珊瑚、石珊瑚和管蟲,有時也騷擾觀賞貝類,它們也會吃鬼手海葵,但當有更心宜的食物時它們不會考慮鬼手。

黃鑷口魚在魚缸中會有很多有趣的行為,例如肚皮朝天倒着游泳,隔着玻璃與飼主互動,或者在飼主將其撈出水面時朝着飼主吐水等。當它們從黑暗中到光下時身體會變成白色,如新魚從包裝中取出或者魚缸開燈的時候,如果在白天黃鑷口魚的身體快速變白又恢復,需要注意是否有魚攻擊它們或者魚缸的水質惡化。飼養黃鑷口魚的水體不能小於150-200升,最好在700-800升的水體中飼養,1000升以上的水體可以飼養已配對的兩條或者三條,最好先於其他魚入缸,否則它們很有可能搶不到任何食物,同時過強的水流也會讓它們十分吃力。

特別注意

雖然黃鑷口魚容易飼養,但對於水質的要求仍然比其他科的魚類高得多,需要潔淨流通的穩定水質,因此不建議新手飼養,當你有一定的海水飼養經驗以後,可以在純魚缸中嘗試黃鑷口魚,建議從實體店選購泳姿正常、呼吸頻率適中、體壯活潑、無明顯外傷、眼睛與魚鰭無紅血絲的個體。

信息

建議水族箱尺寸:700升。

飼養難度:難。

珊瑚兼容性:小心。

鹽度:1.020-1.026。

溫度:21-27℃。

性情:溫和。

食物:肉食,珊瑚、海綿、管蟲、海膽、蠕蟲、甲殼類等。

最大體長:22厘米。

分布範圍: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海域。

生活水深:2-145米。

IUCN評級:LC 低危。

參考來源